2024-06-19 10:37
顺义区后沙峪镇江山赋社区门外,5个巨大的堆肥箱分外引人注目。可别小看这些堆肥箱,社区党支部书记亓伟伟就是通过厨余垃圾堆肥活动,带动居民从“要我分”变“我要分”,让社区垃圾得到有效分类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学专业毕业的亓伟伟,此前一直在病毒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为了便于照顾年幼的孩子,2017年她来到江山赋社区,应聘成为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2020年5月1日,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全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江山赋社区共有1300余户居民,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社区首先展开了民意测试和摸底。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8%的居民对于垃圾分类都表示认可和赞同,且有分类意愿。
等垃圾分类开始在社区推行,亓伟伟却傻了眼。居民的分类意愿大多体现在纸面上,真正动手分类的压根儿没几个人。
为了尽快实现垃圾精准投放、集中管理,江山赋社区采取“撤桶并站”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将大量分散在小区各处的垃圾桶撤除,合并放置在专门点位,并由垃圾分类指导员值守。原本在地面设立的58组桶站,经过两次撤桶并站,最终只保留6组桶站。
撤桶并站消息一出,社区炸了锅。有居民嫌垃圾桶站离家太远,索性将垃圾袋胡乱扔在小区地上扭头就走。而离桶站近的居民也有意见,过去一个桶站只放置2个垃圾桶,如今增加到了6至8个,有居民嫌脏,有居民嫌味儿。
“那时候做社区工作,还没摸到门路,遇上事就爱跟居民争论。”亓伟伟长篇累牍的大道理不光没能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反而让大家对垃圾分类越来越抵触。“居民的反对意见铺天盖地,矛盾非常尖锐。”
居民的情绪还没安抚好,垃圾清运又出了岔子。由于垃圾分类不到位,开到小区门口的垃圾清运车,在对江山赋社区的垃圾桶逐桶检查后,将“不达标”垃圾桶退回拒收。那时撤桶并站工作还没做完,整个社区有五六十个垃圾桶因分类不达标被拒收。无奈之下,物业公司只得全员上岗,由工作人员将“不达标”垃圾桶一个个翻倒在地,再重新进行手工分拣。
臭气熏天的垃圾裸露堆放在小区里,分外扎眼。亓伟伟拍摄下物业保洁人员在烈日下一点点分拣垃圾的视频,直接在小区居民群中质问:“大家看看,是谁不分类,才造成现在这样的状况!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咱们小区就会成为垃圾场!”
视频发出,原本骂声一片的微信群突然没了声音。
亓伟伟说,那次她是真生气了。可经过这场“垃圾风波”,她逐渐意识到,想要让垃圾分类在社区顺利推行,必须提高居民的自主分类意识,变“要我分”为“我要分”。
亓伟伟利用周末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垃圾分类技能提升培训活动,积极与生态环保组织接触,甚至自学厨余垃圾堆肥等知识。
得知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发起了厨余堆肥试点公益项目后,亓伟伟立刻为江山赋社区报了名。经过筛选,江山赋社区顺利成为社区厨余堆肥全国试点单位。5个巨大的堆肥箱摆在了小区门外,居民家中产生的厨余垃圾,经过一系列堆肥程序,变成了可以用来种花种菜的堆肥土。
亓伟伟将堆肥土免费发放给居民,还带着社区的孩子们一起用堆肥土种花种草。眼看着扔进垃圾桶的厨余垃圾,滋润了草、催红了花,甚至养肥了自家种的菜苗,居民的垃圾分类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堆肥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刚刚实施的时候,全社区分出的厨余垃圾连一个桶都装不满,现在厨余垃圾已经能装满7个垃圾桶了。”亓伟伟欣喜于社区发生的点滴变化。
如今,遇到垃圾分类仍不积极或是乱扔垃圾的人,亓伟伟也不再单纯拽着人家“讲道理”。“过去,可能会直接上门质问人家,你为什么扔垃圾不分类?”现在,她会和颜悦色地询问:“是不是家中保姆或者老人没注意,把垃圾扔错地方了?没事,家里老人弄不清,您肯定分得清啊,您帮着再指导一下。”
别人看到垃圾总是绕着走,而亓伟伟看到垃圾立刻两眼放光:这垃圾有没有利用价值?本月初,她在社区组织了一场与垃圾再利用相关的环保活动,孩子们将树枝树皮等园林废弃物制成的彩色覆盖物铺设在小区花坛内,为裸露的土地“穿上花衣裳”。错过了活动的居民忍不住向她抱怨:“哎呀!这么好的活动,我怎么没赶上!”
居民的抱怨,却让亓伟伟乐在心头。“这抱怨,是居民对我们工作的认可。说明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活动,可以既专业又吸引人。真没想到,通过垃圾分类这件事,把我们和居民的关系拉得无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