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笔下的清河胜景
北京日报

2024-06-20 12:54 语音播报

古都

晨雾缭绕的清河景色 视觉中国供图

位于京城北部的清河,因早年间河水清澈而得名,明代《长安客话》云:“仙都城德胜门二十里为清河,距昌平州五十里,以水清冽故名。”清河系温榆河支流,今属“大运河文化带”上源区域,历史上沿河风光秀丽,曾有许多名人涉足于此。

朱瞻基是明代第五位皇帝,他颇好游幸,经常在春秋时节与诸大臣登山泛舟,游幸郊野,赋诗唱和。

明代京城周边多有山水景致,而京北清河更是多富野趣。史料记载,宣德年间,朱瞻基多次涉足清河一带,或谒陵时途经清河,或巡游于清河畔,或寻访于郊村,并为清河写下赞美诗篇。其中《大明宣宗皇帝御制集》中就收录了5首,即第二十九卷中的《校猎归次清河写景述怀二首》、第三十二卷中的《清河》、第三十四卷中的《秋日驻清河》、第四十一卷中的《至清河望北京二首》、第四十二卷中的《清河道中小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清河山水的独有情怀。

宣宗首次游幸清河,便被清河的郊野自然风光所吸引,即兴赋《清河》诗赞曰:

都城西北好山多,周道逶迤带此河。

烟柳千行环翠渚,虹桥百尺跨沧波。

中流日日鸣凫雁,隔岸人人采芰荷。

几度巡边归驻跸,马前宫阙见嵯峨。

“烟柳”之下见“虹桥”,隔岸又见“采芰荷”人,远望京城“宫阙”多“嵯峨”,如此意境怎不令龙颜大悦。

郊野游猎是宣宗的一大乐事,距京城二十里的清河自然成了他理政之暇的后花园。从他的《清河道中小猎》诗中便可领略清河春日里的优美景致:

暖日晴风沙草肥,桃花未谢杏花稀。

道傍狐兔避行骑,引起苍鹰掠地飞。

清河岸边绿草丛生,桃花、杏花依次盛开,野狐、野兔藏于道边,苍鹰飞起,生机盎然。

而秋日之清河,更使宣宗赏心悦目,遂赋《秋日驻清河》诗:

秋风木叶满林红,驻马高原一望中。

渺渺河流通碣石,岧岧山峡见居庸。

黄云匝地催收黍,白日长空看射鸿。

喜听老农传好语,全家温饱荷年丰。由此可见,宣宗在巡游时既游玩狩猎,又能体察民情。当从老农的口中得知这是一个丰收年景时,顿觉欣慰,欣然赋诗。

据《明史稿·后妃传》记载,宣德五年(1430年)清明时节,宣宗侍奉皇太后谒长陵、献陵,有禁兵扈行,自京城德胜门起驾,太后乘辇,宣宗乘马先行。当行至清河桥时,宣宗下马扶太后辇步行,清河百姓夹道围观。走过清河桥之后,宣宗才翻身上马“复乘骑”。看到如此情形,太后欣然道:“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

据坊间传言,宣宗过桥后,将太后轿辇引至清河北的真武庙行宫(今清河镇中心小学位置),在行殿召见谒陵随行的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等人,并召来农家老妇了解询问一些生活及农活方面的事情,并且赐予钱币。有农家畿民献上菜蔬酒浆,太后尝之曰“此田家味,帝宜知之”,意思是告诉宣宗尝百姓吃食,要知道民间疾苦。

由于明宣宗延续前朝的治国理念,在位期间息兵养民,赈荒惩贪,实行重农政策,使明朝天下仓廪充实,百姓安居,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与其父明仁宗时期一起,被后世称为“仁宣之治”。


编辑:刘扬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