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0 20:36
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16岁彻底失明,他37岁圆梦清华。这个夏天,清华大学第一位全盲研究生梁江波即将从社会学系毕业。未来,他将投入到帮助残障人士的公益事业之中。他说,希望自己的故事能令人有所启发,“我用亲身经历证明,梦想就是能够被触达!”
1985年,梁江波出生在安徽蚌埠。读小学时,因为视力缺陷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他读书,父母便借来旧课本,当他的启蒙老师,一字一句地念,手把手地教。
大学毕业后,梁江波先后在中国盲文出版社、北京市心目助残基金会等单位工作。闲暇之余,他一直怀揣热情,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伸手探索,尝试许多“不可能”。
2014年,教育部发文,为视障考生平等报名参加考试提供便利,去“梦校”清华读研深造的想法,在梁江波心中悄然萌发。2021年10月,梁江波第一次给清华发邮件,咨询能否接收视障人士报考。“符合条件即可报名”短短8个字的回复让他泪流满面。
备战考试的日子里,他边工作边备考,下班的路上都在听备考教材。同年12月,梁江波走进清华大学为他设置的独立考场,他的考研试卷由盲文考卷和电子考卷配合组成。每科时长从3个小时延长至4个半小时,要做完所有题,意味着他的盲文摸读速度必须达到每分钟300字以上。
“足足有48页牛皮纸。”梁江波还记得,第一天公共课考试的卷子有多厚,写盲文的牛皮纸是硬的,得一格一格地去扎。首场考试还没结束,他的中指就被盲文笔磨出了血。就这样咬牙坚持了整整两天。所有的付出、等待、坚持,在2022年的夏天迎来理想的绽放——梁江波如愿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录取。
视障人士求学念书永远意味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困难之一就是查找、下载文献,检索到的文献没有盲文版,梁江波就下载电子版,再转成正常语速数倍的音频,一遍遍听,反复朗读和校对,揪出因为转换带来的文本或格式差错。
对一般人来说,下载论文或许只需要短短几分钟,但对梁江波来说,要花上好几十倍的时间。
不同于常人学习可以对着文稿浏览、跳读,甚至标记重点,梁江波也只能逐字逐行地摸过去或听过去,才能得到想要的关键信息。遇到重要内容,他就用盲文笔一点点刻录下来做标注,或是单独复制到一个文件里做记录,一万多词的英文文献,到手便是近5厘米厚的“盲文书”。
尽管和同窗相比,相同的学业任务总会耗费梁江波成倍的时间、精力,但通过对计算机持之以恒地学习使用,他也总能成功达到课业标准,最终在毕业时获得任课老师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