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丨夏至,又见荷莲
2024-06-21 11:2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夏至

每年6月21~22日,太阳位于黄经90°时是夏至节气,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为何最早?公元前7世纪,先人用土圭测日影,据《恪遵宪度》:“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做“夏至”。

夏至这天,正午的阳光几乎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平常是立竿见影,但这个时候立竿不见影。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在这天,与家人、朋友相聚一处,品尝一碗好面,清香,酣畅,满足,恰如悠长的夏日,予人无限的回味。在嗦面的快乐中,互道一声夏安:愿时光慢些走,愿有岁月可流长。

夏至三候

  • 一候鹿角解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属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 二候蝉始鸣

 

仲夏三伏蝉,蝉鸣半夏,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

  •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

夏至习俗

古时,夏至日被尊为“夏节”或“夏至节”。餐桌上除了桃李瓜藕和凉粉外,还有挂面,吃面长寿,长长的面条或许还暗示了夏至长长的白天。

  •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灾消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脂粉”,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

  • 夏至吃面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所谓“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夏至面也叫入伏面,南方多见阳春面、三鲜面,北方则以打卤面和炸酱面为主。恰逢夏至新麦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之意。

  • 吃馄饨

夏至这天,江苏常州、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诗词

夏至到,盛夏至。夏至,是一首激昂向上的交响乐,如夏雨般狂放,如夏花般绚烂,如夏夜般浪漫,景至,情至,如诗如画……

《咏二十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唐·元稹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子夜吴歌·夏歌》

唐·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宋·杨万里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图片:杜 鹏

编辑:杜 鹏

校审:张 磊


作者:

北京北海公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