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1 14:15
修复后的长城雁门关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2000年,雁门关天险门城楼周边仍是一片荒芜。 杨峻峰 摄
修复后的宁武关阳方口关堡城楼上重新挂起宁武关匾额。
“声闻四达”“威震三关”,山西代县边靖楼上的两块巨匾挥洒万里长城的雄浑气魄。“威震”的三关,指的是明代内长城山西段的三处险要关口——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也就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山西镇“外三关”。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金戈铁马归于尘土,长城埋没于草莽,“外三关”也一度隐去,直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万里长城“外三关”终于重现雄姿。
代县城北20公里外的崇山峻岭中,一座雄关扼守两山之间,关城两侧城墙依山势延伸,状如飞雁,这就是号称“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雁门关,是古代中国北境咽喉要塞。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起,雁门关一带战事连绵,见证了民族纷争与融合的曲折历史。时代变迁,长城失去了军事作用,地处深山的雁门关也渐渐荒废,抗战后仅存关城门洞、通关古道及零散石构件。随着20世纪80年代“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的开展,雁门关及周边长城逐步得到修缮。1989年标志建筑天险门关楼重建,古关雄姿再现。2009年后,雁门关迎来自明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修建工程,天险门、地利门重修,瓮城、城墙及雁塔等附属建筑重建,以雁门关城为中心的范围开发为旅游景区。
偏头关南城门城楼重建后,周边建筑也陆续拆除。
2009年,宁武关阳方口城门上曾建有一座水塔。 杨峻峰 摄
1992年,偏头关南城门挤在楼宇中间。杨峻峰 摄
从雁门关沿长城向西,宁武县保留着明代宁武关的名号,这里是三关中战争最为频繁的地区,县城以北的阳方口是宁武关之关口标志,保存着较完整的明代砖石长城以及关堡北城门。2011年,城楼重建,宁武关匾额再次高悬。今年,阳方口关堡以东长城上有雕花门券的空心敌楼完成修缮。
从宁武继续向西,就来到山西、内蒙古交界地区的偏关县,这里是山西明长城的最西端偏头关所在地,自古就是商贸重镇。到20世纪90年代,偏头关明代关城留存有南门洞及部分城墙,但因深处县城核心区域,关城门被民居和商业楼宇挤压,难现真容。1999年,偏头关南城楼得到重建,2021年起城楼南侧紧邻的楼宇陆续拆除。
雁门关内外游客登高赏景,宁武关南北学者发掘历史,偏头关城下商旅往来不息,长城“外三关”从历史的尘封里慢慢浮现,以新的身姿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