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心累还需心药,什么企业都不能忽视员工心理减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22 12:40 语音播报

锐评

连日来,一网红咖啡品牌连续爆出3起店员与顾客的冲突。随着事件发酵,“日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一个店只派一个人”“1名咖啡师一天最多要做333杯咖啡”等细节被披露,也引发了舆论对其管理模式的讨论。

有心理专家分析,员工可能被情绪劳动绑架了。“顾客就是上帝”,这是所有商家的共识。面对顾客催单,作出礼貌回应是店员的应有素养。频繁冲突当然不应该,咖啡店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但话说回来,舆论之所以开始分化,很多人共情店员,也足以看出,其管理模式有些不近人情,让“打工人”很能理解店员的心理压力。目前,品牌方表示,将从加强员工培训、优化门店运营、加强对咖啡师伙伴的日常关心等方面做出改善。实际成效如何,不妨且走且看。

放大视野来看,这场风波是一个缩影,折射出当下许多劳动者心理压力超载的现实。悬在头顶的考核指标、闪烁不停的微信信息、难以平衡的工作生活……置身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被压力包围。特别是许多工作中,人们除了要付诸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存在第三种劳动——情绪劳动,即为了推动任务顺利完成,个体需要压抑真实情感。平日里大家所说的“心累”,其实就是情绪劳动的反映。

平心而论,不存在可以“躺赢”的工作,追寻更美好的生活也必然要付诸更多的努力。来自复旦发展研究院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2)》表明,大家都表现出“边焦虑边奋斗”的生活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压力是必然存在的,我们也不会停下奔忙的脚步,真正需要学习的,其实是如何与压力共存。近年来一个新的消费趋势,就是“松弛经济”兴起。从捏捏乐、佛系手串,到“禁止蕉绿”摆件、“去班味”T恤,五花八门的“情绪松弛剂”颇为有趣,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自我调侃、自我解压,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但也要看到,职场是“打工人”压力的重要来源,于情于理应当更加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减压渠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心理健康往往是说着重视、实际忽视,如今是时候高度重视起来了。我们看到,有些单位、企业已经行动起来。由工会组织牵头,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定期邀请心理专家,为员工做些情绪疏导;设置“委屈奖”“早到券”,以更人性的方式宽慰员工……期待更多单位企业行动起来,培育积极健康的职场文化,营造公平有爱的职场氛围。

员工与企业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打拼事业的同时,别忘了自我解压;布置任务的同时,别忘了人文关怀。彼此关照,才是双赢。


编辑:崔文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