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走读模式口,通过一条道路来丈量北京
2024-06-23 12:5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京西古道,是北京以西、永定河流域地区自有人类活动以来所形成的古老道路的统称,最远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迁徙时开辟出来的山间道路和永定河廊道。元代以后,它逐渐成为民族往来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担负北京庞大日常物流的生命通道,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2012年,京西古道被评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100 项重大新发现”之一;同时,它也是中国的十大古道之一。

说起来,京西古道其实并不是“一条道路”,而是一张纵横交错的道路网,连接京西各条大道、主路、小道、小径……犹如人体血管纵横交错分布,使北京这颗心脏保持旺盛的跳动,也一路诞生出许多各有特色的京西古村镇。

其中,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模式口,就曾是这无数古村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模式口大街,又称“龙形古道”,如一条巨龙盘卧在北京西山山麓,东接京城、西通塞外,成为京西古道的咽喉,已相继入选“北京最美街巷”、“北京市旅游休闲街区”。

6月18日下午,临近夏至,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携手“为你读诗”推出的“诗意石景山·模式口情景走读课”《夏至漫步》就在这条街上举行。活动邀请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庆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高福美,老北京耍货传承人许亮,模式口更新改变事业部及运维管理中心行政管理部副经理吴梦雪,北京市曲剧团国家二级演员、话剧《骆驼祥子》主演杜晓涛,法海寺壁画艺术馆运营总监刘会雨,青年中阮演奏者魏佳佳等加盟。同时开放报名通道,邀请市民朋友参与其中。

模式口更新改变事业部及运维管理中心行政管理部副经理吴梦雪(拿话筒者)带着一行人漫步模式口,寻觅“驼铃古道”的往昔。

一行人走在模式口大街,不时与人流、房屋、院落、古建擦肩而过,试图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古道上的商人、驼队、香客、文人……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于是,一个古老而富有生机的北京缓缓浮现。

“诗意石景山·模式口情景走读课”《夏至漫步》的出发点,在“古道斯存”。古道斯存的前身是一座寺庙——“老爷庙”,始建于明代,后经年代变迁,年久失修。现在,它被更新改造为模式口历史文化民俗陈列馆,也是人气极高的网红咖啡打卡地。

下午酷热时分,院子里摆满豌豆黄、酸梅汤等各种老北京传统夏至消暑小吃,引得大家都尝试了一遍。几个大人和孩子则跟着许亮,兴趣盎然地学习如何制作风车;也有人对琳琅满目的老北京玩具充满好奇,拿起来把玩不已。

老北京耍货传承人许亮教大家制作风车

大家还沉浸其中,活动却已悄悄开始。吴梦雪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院子地上那幅宏伟的铜铸浮雕地图,它生动展示了模式口的地形与历史。

小小的模式口古迹遗存众多,繁华耀眼。有法海寺和承恩寺两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以及田义墓和冰川擦痕两处市级文保单位。区级文保单位及普查登记文物15处,还有8处第二批北京历史建筑分布其间。模式口街区于2002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法海寺、承恩寺、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

骆驼,曾经是模式口大街的一道风景。在石景山地区,曾以骆驼为脚力,养骆驼的人家很多。骆驼不仅运煤,还运粮食、水果、砖瓦、琉璃制品等。它也把南来的布匹、糖、火柴运往塞外草原,又从塞外运来皮毛、药材、蘑菇等。街道上商贾云集,驼队迤逦而行,给古老的村庄带来了生机。驼队经过,驼铃声阵阵,模式口大街又被称作“驼铃古道”,为了接待古道上来往的客商,街上建起了鳞次栉比的大车店、旅店、杂货店、铁匠铺、药店、酒馆饭铺等。

骆驼,也曾是石景山模式口以及京西古道上一道风景线。

如今,模式口没有骆驼穿行,但街道上随处可见各种骆驼的雕塑和可爱的玩偶,它们在提醒游人,这里是著名的驼铃古道,是北京通往塞外古商道、古香道、古茶道的重要节点。

魏佳佳一曲《丝路驼铃》,让人仿佛回到了驼铃悠悠的老北京。

高福美说,模式口在古代的重要性,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当时,人们穿越了崇山峻岭,突然远远看到这里,京城就在眼前。然后,突然有驼铃声传来,这是非常繁华的人间烟火的气象,这非常有意思。实际上,很多人选择在模式口临时打尖,是因为当时要进入北京城,并不那么容易。特别是像商人,他的东西要顺利到京城来售卖,要经历一段关卡,要查验货物,然后要去交税。当时,模式口地区,便是北京明清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税关,跟现在海关的功能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模式口的这个地位也是这么形成的,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一条古道,连接北京跟关外,它和内蒙、山西、河北等交流形成的互动,以及它连接的北京西山地区跟北京的互动,都成就了模式口。”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所副所长高福美讲述“模式口如何成为模式口”。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能源的影响力。

高福美说:“模式口之所以有这样成长的契机,它的高光时刻跟整个北京西山地域的丰富资源大有关系,也就是西山的煤炭。从元代到明清,国家都城都在北京。而北京这么庞大的都城,能够顺利运转,江山稳固,和它有丰富的资源有关。它的资源是国家从各个地区调集过来的,京杭大运河运来的是粮食,而北京西山地区有很多森林资源、树木资源、煤炭资源。”

有资料显示:北京西山一带自古煤炭资源丰富,辽代开始就有开采,明清以后,西山成为著名的煤炭产区,它们所产的煤炭有效地保障了当时北京城的燃料需要。

能源是引擎,是发动机,改变了模式口的样貌。在今天,能源的重要性更是尤为凸显。

模式口骆驼队运输图(资料)

参观完“古道斯存”,大家走在模式口大街上,感受一个更加真实、生活化的模式口。我们从模式口大街自西向东一路巡礼: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藏有自汉代以来石景山地区出土的石刻文物共264件套,精湛、细巧,有极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需要时间去慢慢感受;民国时期的“恒德成布店”,临街店面基本上保留着一个世纪前的模样;模式口大街上,曾建有四座过街楼,据推断至少有数百年历史。现在,仍能看到过街楼的旧址遗存;曾经破败的龙王庙如今被改造成居民纳凉、休憩的龙王庙广场,石景山最古老的水井还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水喷涌如初……

在龙王庙广场,还有一个北京第一通电村的展厅,这里面也陈列了模式口曾经的高光时刻,模式口早在1920年代初就已经用上电。吴梦雪介绍说,模式口本不叫模式口,而叫“磨石口”,因为当地盛产磨刀石。而磨石口成为京郊第一个通电的村庄,这要感谢一个叫李雅轩的人。李雅轩曾担任磨石口村村长、 磨石口小学校长,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脑子灵活,是磨石口地区发展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模式口历史文化》一书曾详细记载了这一段往事:1919年,李雅轩任磨石口村长期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家民族资本的电业公司)在石景山扩建发电分厂,想把电输送到京城,需要架线栽电线杆子,于是商议在磨石口的庄稼地里栽几根电线杆。但这个方案需要占用农田并损坏青苗,毫无悬念遭到了村民们一致反对。

李雅轩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反复奔走于电厂与村民之间,劝解家乡父老说:“我们应该支持电厂办电,这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大事!至于埋电线杆占地,我们可以向电厂索要占地费,损坏的青苗也可以要求赔偿。此外,我们还可以请电厂给咱村安电灯,给我们办一所小学,使全村儿童都有念书的机会!”村民们觉得有理,这才同意。

于是,双方最终达成协议:村民们拿到了土地占用费,青苗补偿费,1922年,京师华商电灯公司电厂还给磨石口村安装了电灯,兴办了一所村属小学,不仅全村的孩子们可以来上学,就是附近三里五村的适龄儿童都可以来。李雅轩这一举动,推动了当地平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这成为磨石口这座古镇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契机。

同时,它也成为一个可供借鉴的优秀“模式”。1923年春,经当时的宛平县政府批准后,磨石口易名为“模式口”,意为“诸村之模式”。

如今,在模式口大街中段,矗立着李雅轩的雕像。这位村长在逝世后,仍然满怀深情地注视着这块土地。

高福美说:“模式口是出人才的地方,李雅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模式口的历史发展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非常有眼光,给模式口带来了电,带来光明。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当中,使用电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另外,就是兴办学校,李雅轩是其中重要的倡导者,让模式口从京郊一个小村庄一跃成为北京各个村的模范,成为北京第一个通电村,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而模式口从原来很朴实的‘磨石口’改为今天的名字,这其中就蕴含着它迈向现代化转型的意义。”

模式口的出名,也少不了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功劳。

写作的老舍先生与《骆驼祥子》图书封面(图源网络)

在老舍的名作《骆驼祥子》中,模式口是祥子的福地。刚买了辆新洋车的祥子不顾兵荒马乱,为了两块钱的车资拉着客人去清华,结果刚出西直门就连车带人被当兵的抓了去。趁夜色,祥子逃出虎口,还牵了三匹骆驼回来,于是便有了“骆驼祥子”这个外号。

《骆驼祥子回京图》

这次走读,活动方特别邀请到话剧《骆驼祥子》主演杜晓涛。在模式口大街上,站在镶嵌在模式口墙上的《骆驼祥子回京图》前面,当着众人,他惟妙惟肖地朗诵起小说里“祥子从磨石口逃跑”情节里的台词:

“在他(祥子)的知识里,他晓得京西一带,像八里庄黄村、北辛安、磨石口、五里屯、三家店,都有养骆驼的。磨石口是个好地方,往东北可以回到西山;往南可以奔长辛店,或丰台;一直出口子往西也是条出路。一闭眼,他就有了个地图——这里是磨石口——老天爷,这必须是磨石口!——他往东北拐,过金顶山,礼王坟,就是八大处;从四平台往东奔杏子口,就到了南辛庄。为了有些遮隐,他顶好还顺着山走,从北辛庄,往北,过魏家村;往北,过南河滩;再往北,到红山头,杰王府;静宜园了!找到静宜园,闭着眼他也可以摸到海甸去!他的心要跳出来!这些日子,他的血似乎全流到四肢上去;这一刻,仿佛全归到心上来;心中发热,四肢反倒冷起来;热望使他浑身发颤!……”

北京市曲剧团国家二级演员、话剧《骆驼祥子》主演杜晓涛(手持话筒者)惟妙惟肖地朗诵小说《骆驼祥子》里的台词。

孟庆澍研究老舍多年,他对杜晓涛念的这段话非常熟悉。他说:“《骆驼祥子》里面,老舍写到祥子很多的行动路线,这些路线贯穿了北京的各个角落。其中跟京西带骆驼逃跑有关的这条路线,这个地点就在模式口。小说里写祥子的心理活动,他说‘这必须是磨石口’,如果是北京西山其他什么地方,他可能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如果是模式口,他就可以按照他的经验回到海淀。那么,这个行动路线是老舍先生想象的,还是实际上就有这么一个路线?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先生有一次就骑着自行车,他要验证一下他父亲写的到底对不对?他骑着自行车沿着这些地理的名词骑了一遍,证明老舍先生写的一点都不错,而且很符合实际。因为祥子牵着三匹骆驼,他要避开人的耳目,只能沿着山根走,这些地名还都是北京山脚下的一些地名,非常准确。这也说明老舍先生对模式口一带,对石景山一带的地理非常熟悉。”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孟庆澍说,老舍对模式口一带的地理非常熟悉。

因为对北京的熟悉,因为笔下常怀感情,老舍写下了包括《骆驼祥子》在内许多和老北京有关的经典作品。

孟庆澍说:“老舍,就好像是北京文化的代名词。2006年,北京高考出的作文题目是《北京的符号》,有将近一半儿的考生选的都是老舍先生。因此可见,老舍先生对北京文化的贡献以及他在北京现代史上留下的痕迹是多么的深刻。可以说,北京和老舍先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两者是互相渗透在对方的灵魂和血液当中的。”

舒乙先生撰写的文章《老舍和石景山》

而老舍,也喜欢塑造小人物。在《骆驼祥子》《茶馆》等作品中,他塑造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芸芸众生里的小人物。他们若放到轰轰烈烈的史书里,只怕连个姓名面目都不会有,但在老舍的笔下,他们有了名字、模样以及鲜活的灵魂。于是,人们到今天依然知道“祥子”“王利发”……

孟庆澍解释说:“老舍先生是一个贫苦穷人出身的作家。我们看他为什么会写《骆驼祥子》,他为什么写拉车的人,不写坐车的人?就是因为他情感的寄托,他同情那些和他一样底层出身的人。只不过由于老舍先生很幸运,他在青年时代,在要上学又没有钱上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远房的亲戚。远房亲戚是一个慈善家,掏钱替他交了学费。老舍先生才上了师范学校,有了文化,才有了工作。我们也才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这其实是非常偶然的因素。所以,老舍先生在成年之后,非常感恩人的善心,感恩人的道德,感恩这个世界上还有对弱者的同情。”

如果说模式口大街像一条龙,法海寺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龙珠。

法海寺位于翠微山南麓,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由英宗皇帝身边的宠臣李童倡导集资,工部营缮所修建,正统八年(1443年)建成。英宗赐名“法海禅寺”。法海寺有“五绝”,即四柏一孔桥、龙钮铜钟、千年白皮松、曼陀罗藻井、明代壁画。而它的明代壁画,更不容错过,被评价为“与敦煌、永乐宫并称的‘三大壁画艺术宝库’”。

法海寺内的这两棵白皮松已有千年以上,挺拔伟岸,虬枝霜干,人称“白袍将军”。

美术史学家王伯敏也曾这样说:“明代寺庙壁画,流传至今的,南北各地都有。其中以北京法海寺的壁画保存较好,制作也精”,又说,“法海寺壁画,虽然是15世纪中期的作品,但可以同敦煌的宋、元壁画媲美。”

法海寺壁画创作过程耗时4年左右,当年参加创作的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等15人的名字刻在了寺门内展厅中的《楞严经幢》上,至今保存完好。这些500年前的明代画师们,将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融入了壁画的创作之中,成就了这一杰作。

高福美说:“法海寺壁画名扬世界,和一个英国女记者安吉拉·莱瑟姆有关。193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藏于深山的法海寺,她撰写的《发现法海寺》刊登在《伦敦新闻》画报上,引起国外文史界的瞩目。当时她就说,‘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其他绘画能具有那么崇高和迷人的风格。’她的这个下意识的评断,其实是非常准确的。法海寺壁画整个创作过程,实际上涉及到一个特定的背景。无论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模式口承恩寺、法海寺等的建造,它有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和背景,就是明代寺庙发展的高峰时期。在模式口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它折射的是整个明朝文化非常精湛的部分。所以说,我们现在看它的精致程度,它的美观程度,真的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如今,进入法海寺参观壁画真迹依然是一件需要仪式感的事。为了更好地留存壁画真迹,近年来法海寺文保所在壁画预防性保护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参观也采用分时段预约的方式。

“壁画保护与传承——法海寺壁画的教育功能与价值传播”论坛活动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是这次行走的终点。为了在保护壁画真迹的同时能满足观众了解珍贵文物的需求,让壁画被看得更清、更细、更深,专家团队打造了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用数字技术等比例还原壁画,尽可能完整呈现它的美,也让壁画“动起来”、“活起来”。在法海寺壁画艺术馆,我们体验了一次沉浸式光影秀。整个大厅的屏幕与地面交融,变成光影的海洋,法海寺壁画中的素材都灵动起来,好像要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数字化的优势。

站在美轮美奂的壁画前,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这些美丽的线条,生动的面孔经何人之手?又是如何经历数百年风雨被我们看见,又如何留存于后世?

在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刘会雨向大家介绍法海寺壁画中最有名的水月观音像。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运营总监刘会雨说:“法海寺壁画当中最有名的人物形象是水月观音像,她从头到脚披了一件薄如蝉翼的白纱衣,观众既可以清晰地看到薄纱,还能看到白纱下面的肌肤、飘带、璎珞、纹饰等,画功超群。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用数字化手段对壁画进行了局部放大,观众可以看到更清晰的细节:这件白纱衣由无数的六棱花瓣组成,每朵六棱花瓣中绘有48根细线,这才呈现出似有若无的效果。而我们仔细观察,薄纱衣左右两边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可以推测它不是出自同一拨人绘制。”

一切都是为了守护好法海寺这颗“龙珠”。

一路走来,一条1500米长的“驼铃古道”串联起这么多璀璨的明珠,它们需要更多人的守护。

而这,也是“诗意石景山·模式口情景走读课”的意义所在。

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做这个活动的初衷,就是希望把我们地区这些诗意化的情景去给大家做更多、更好的呈现,同时我们也在想怎么讲好我们的故事。我们邀请专家、老师等,和大家一起,来共创,共同讲述石景山的故事。我们第一期的‘情景走读课’地点放在石景山上,是从西山和永定河的角度讲起。这一期‘情景走读课’的地点,我们选择了这条古商道,选择在模式口大街。登高使人开阔,而路给人很踏实的力量,它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不管是当地居民叮叮当当骑车的声音,还是大家悠闲地去买菜,或者去吃一些小吃,都和这个街区很重要的文化瑰宝同在,像法海寺、承恩寺等。整个模式口街区从古至今一直在成长,因为这里的人也一直在变化,在新生。我们探讨这条路的过去,也更期待它的未来,也非常期待和大家一起去继续发现石景山更多的诗意。”

“为你读诗”联合创始人、CEO张炫也说:“用情景走读的方式,或者说文学地理、历史地理的方式,去感受、理解一条街、一座山、一处名胜、一个区域、一座城,不仅仅是特别浪漫的一件事,更是我们当代人站在这片土地之上,尝试与我们的历史、文化产生古今连接、对话的方式。一旦这样的对话和连接展开了,我们就会发现,这片土地有无限可爱、壮丽、诗意的部分。这种方式,会让我们对城市、对国家的理解更具体、也更深情。一个地方变得鲜活起来,诗意就开始绵延不绝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非常开心,能用这种方式,去发现在地之美,去讲好城市故事和中国故事。”


作者:

北京石景山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