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家亲|他们把握机遇,在雄安创业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松林

2024-06-24 09:58 语音播报

头版

雄安新区,这座位于北京城南约120公里的“未来之城”,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区域。近些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高水平、新台阶。雄安新区也吸引着大量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前往。我们联系到两位创业者,他们“闯”雄安,回家乡,书写人生新可能。

去年起,在雄安创业的北京人张京雷

“闯”雄安

果断  一次考察做出决定

“活动很成功,大家对在雄安新区发展很有兴趣和想法。”谈到日前举行的2024首场“千企雄安行”生物医药新材料(生物方向)专场活动,50岁的北京人张京雷说。他在雄安新区注册经营的商业咨询公司,为活动邀请了来自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的近百家企业和专业投资人。

张京雷在北京生活工作了40多年。2019年,他靠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陆续在北京、海南、苏州等地创业,从事生物医药投资和资源整合工作。2021年10月,他受邀前往雄安新区参观。那个初冬,他第一次见到雄安,当时还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去年张京雷参与组织邀请的海归企业家雄安考察活动

去年7月,张京雷再次得到前往雄安新区考察参观的机会。这一次,他决定带着创业团队成员一起。“再见到雄安新区,迥然不同,大为壮观。”短短不到两年,交通路网、城市建设、生活配套等设施给了他巨大冲击。“政策支持的力度太强,发展太快了!”那几天,在与雄安新区相关部门的沟通中,张京雷了解到新区的发展目标、重点方向,以及招商政策等。一番思索,他果断下决心:在雄安新区注册公司创业。

说干就干!去年7月底,张京雷在雄安新区的公司注册成功。由于过去数十年在生物医药领域深耕业务资源,他很快在雄安新区和行业企业、企业家之间搭建起桥梁。紧接着,他通过线上线下邀请了第一批约40位企业家去到雄安新区商务考察,这些企业家主要来自京津冀地区。经验积累后,去年11月,张京雷又联合欧美同学会组织了新一批企业家雄安新区考察活动。“后来根据实践,对邀请的企业和人员要求做出了优化调整,同时也对每一批考察固定不同主题,寻找合适的企业和企业家。”

“目前已邀请了各领域近500位企业家来到雄安,其中约95%来自北京。”张京雷介绍,另有约5%的企业家,主要来自天津、河北、苏州、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

踏实  对民企好生活更好

此前多年,张京雷辗转国内多个城市,了解过多个开发区项目。但在雄安新区创业的大半年,他还是有不一样的感觉。“发展的速度、招商引资的力度,以及对科技、对人才的积极吸引和保障太强了。”他说,此前邀请的企业家,有些人如今每个月都要去雄安新区三四次,“做项目,发展企业,考察一次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这一定是被吸引了。”

更深刻的感受,是雄安新区对民营经济的友好。“雄安承接了不少央企国企项目落地,但其实对我们民企也很友好。”他举例,曾有人对他讲,如果采购招标的金额是几十万元,将优先考虑民企私企。不仅如此,在雄安高铁站附近的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有类似共享厂房、共享车间和实验室等场地。从北京、天津等地过去投资的生物医药企业家,完全可“拎包入住”——前期需要多少面积的场地做研发,做测试,就可以“切”多少。“一些生产制造企业要一下子拿出数千万上亿元投资,有一定难处。”他说,自己在雄安新区创业,真实感受到距离不是问题,办公成本也大幅降低,“关键是对民企没有任何排斥或者设卡,心里很暖。”

“雄安新区是我做生意的福地。”张京雷笑着说,公司业务正快速增长。他相信,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创业者都能在雄安新区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最近几次到雄安新区,他都是带着家人从北京西站乘坐京雄高铁,约50分钟就到了。他感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的快速崛起,投射到个体身上就是发展机遇。

“今年的第6届雄安马拉松赛事,不少朋友都来了,雄安的几家酒店也爆满。”他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切口。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雄安新区的未来,不仅是为创业干事提供机会,更是让每一个人都生活得更好。

回家乡

亲切  有挫折但适应更快

早上7点,34岁的李亚洲从家出发,驱车23公里前往公司——位于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河北雄安罗数科技有限公司。身为公司总经理的他,从2020年决定结束“北漂”,回到老家创业。

李亚洲所在公司邀请专家给大家做讲座分享

李亚洲在罗格科技集团从事大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在北京工作的三年多里,为了平衡家庭和工作,他几乎每周都会开车从海淀回到安新。2017年,雄安新区正式设立。“眼见着新区一天一个样,我有时会想,要是能离家近一些工作也不错。”随着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罗格科技集团在雄安开设业务,李亚洲毫不犹豫,主动向公司请缨回到老家。

李亚洲在往返雄安与北京路上

“激动中带着一丝忐忑,但更多是对未来的憧憬。真正回来,我适应也挺快。”与外地人在雄安不同,在“家门口”创业的李亚洲,对各方面相对熟悉。然而即使如此,落到现实中的创业,也并非一帆风顺。

2020年,刚回到家乡的李亚洲,开始了第一个较大的项目。当时,公司和合作伙伴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开发了一个融合劳动者入驻、日常打卡、监管、反馈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这个平台的功能齐全且带有相当的前瞻性,但在真正实践铺设环节,却遇到了难题。尽管当时,他和同事每天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推广应用,但接受度比较有限,效果没有达到预期。“那段时间压力很大。”

经过短暂挫折,李亚洲和同事及时调整方向,继续整理手中的资源,寻找业务订单。罗格科技集团是一家主要开展数据科学分析应用和税务科技业务的服务商,拥有多个较先进的涉税系统云产品。2023年11月,罗格科技集团全资子公司——河北雄安罗数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集团发展的重心和目标中,李亚洲和其余4位同事在雄安不仅承担着辐射京津冀地区业务的重担,同时也要开拓整个北方市场。

如今,李亚洲每天都有繁忙的工作,他的客户群体主要集中来源于京津冀及其他北方城市。他手中正在协调重新梳理签订一些到期的合同,以及推进跟踪与石家庄等地的多家大型企业,对接使用智慧税务云平台等事宜。“这个平台可帮助企业实现全业态、全税费种的集中管理,包括自动算税、一键申报,帮助企业实现税务风险防控等。”

信心  “未来之城”大有未来

几年前,李亚洲每周从北京回雄安老家;这几年,他每周从雄安回一次北京。“反向”的转变,在李亚洲眼里,除了集团业务因素外,主要也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纵深迈进。

李亚洲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留影

“选择回雄安,一方面是想兼顾家庭,另一方面正是相信雄安的未来,以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信心。”李亚洲举例,这几年自己眼见京津冀协同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开车往返北京和雄安,方便、省时不必多说。身边的同事,也经常感慨在京津冀地区坐公交车和轨道交通很便利。“还有‘雄安一卡通’社保卡的推出,以及北京各大医院和学校的入驻……”

李亚洲对雄安新区的营商效率印象深刻。去年,成立河北雄安罗数科技有限公司时,几位同事上午在网上提交了审批材料,当天下午营业执照等手续就已下来。“半天,这是雄安效率。”此前的一次座谈会上,雄安新区相关部门领导对企业代表当面表示,在创业和经营过程中,有什么政策期待,哪些地方需优化等,都可直接提建议。这一幕,也让他对在雄安创业充满了信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快、更深,雄安对于‘北漂’的吸引力,也将越大。”李亚洲表示,随着京津冀交通、社保、医疗、教育等民生事项愈加完善,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雄安创新创业,安居乐业。“公司现在办公用地近160平方米,预留了10个工位,也需要新鲜血液补充。”他说,当初回家创业没有选错,坚信“未来之城”大有未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