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北海丨莲华古韵现,荷香溢满园——记小海荷花养成记
2024-06-26 09:3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荷风晚送残香气,竹露凉敲绿玉声。翠合三山连阁苑,波涵一镜俨蓬瀛。”从乾隆皇帝的诗中就可欣赏到夏日菱荷菱芡,舒红卷翠,龟越鸟浮,上下天光的北海水面的美丽景致。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小海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景区东南侧,处于永安桥东侧水面,是琼岛景区的重要观景点。湖光与山色掩映,碧水海天呈一色。湖中菱荷滴翠,碧水映天,岛上万木苍郁,殿阁栉比,是北海公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北海小海的荷历史

北海园林的形成,与历史上此地区的水域有直接的关系。从地质史上看,北海地区原为古代永定河故道,河流迁移之后,残余的一段河床积水成湖,又有发源于西北方的一条小河——高梁河,分流灌注其中,然后再向南流去,形成了古高梁河水道。

北海地区在唐代属幽州城东北郊礼贤乡龙道村一带,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在河流湖泊地区经营水田,种稻植荷。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宁宫的湖泊为中心修筑万寿山内苑,湖泊命名为“太液池”,并引水在万寿山制造人工水景。

据史书记载:远在辽代的时候,北海这一带曾是一片湖泊沼泽,芦荻丛生的地方。金代开浚湖泊,逐渐形成为一个风景区,称为“白莲潭”。白莲潭中广植莲花,池中并养有鱼鸟,晨曦射波,池光映天,绿荷含香,鱼鸟中游,又有莲舟夹持在中间,确是一幅极美的画面。金人赵炳文在《扈跸万宁宫》中形容:“一声清跸九天开,白日雷霆引仗来;花萼夹城通禁御,曲江两岸尽楼台。柳荫罅日迎雕辇,荷花分香入酒杯;遥想薰风临水殿,五弦声里阜民财。”描写了当时太宁宫的园林盛景,同时从此诗中我们也能感到池中盛开荷花的芬芳美艳。在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对园林具有极其浓厚的兴趣,高宗不仅大规模扩建北海,而且在各景点题写了众多诗文,纵观乾隆皇帝咏西苑北海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再次重现北海荷花池的美景。如“池荷零星几朵花,那看膏沃致光华。”

北海荷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金章宗定燕京八景中“太液秋风”是指金中都西苑内太液池,亦名西华潭。清代,乾隆写的燕山八景诗,诗中描写道:“秋到宸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荷风晚送残香气,竹露凉敲绿玉声。翠合三山连阆苑,波涵一镜俨蓬瀛。由来禁籞林泉好,行乐还同万物情”。荷叶田田,云光映水,碧带环绕,翠盖丹英,风景如画,仍不失为园林美景。

北海公园南门小海原栽植的大面积的荷花,是园内一道美丽的风景。在1998年北京市统一的河湖清淤工作中,随清淤一同清除,荷花景观就此消失。为了重现历史盛景,恢复皇家御苑的景观风貌,2006年公园决定下大力恢复小海栽植荷花的历史原貌,逐年恢复小海荷花盛景。

二、荷花池的恢复

为更多、更好、更持续地保持皇家御苑所根植的文化环境、自然生态环境,重现北海公园周围大片绿色景观,经过精心酝酿,以恢复荷花池为序曲的北海公园荷花景观恢复工程开工。小海荷花恢复工程,恢复小海荷花天然野趣的历史原貌。工程自2006年立项后,经有关专家和我园技术人员的研究,并和水利部门协商后决定采取围堰排水、拦网、回填土降低水位等措施,以确保种植成功。在远离泄洪主水道的情况下,自然式分片种植深水荷花品种。

经过两年的试验和改进,北海公园的荷花再现了从前的盛景,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北海荷花盛装开放,花期从6月中旬一直延续到8月,花繁叶茂,长势良好。在广阔的湖塘水面上,与垂柳相映成趣。“四壁荷花三面柳,半谭秋水一房山”,展现出荷柳的秀色。之后,公园又几次重新翻种了白洋淀红莲形成了现在的景观。

北海荷花现今已经成为北海公园的主要品牌花卉,由于多年来公园对荷花的不断研究、开发、利用,使得在北海公园内举办的“一园一品荷花展”成为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御苑,北海公园环境建设永远不能脱离其所依托的历史文化园林集群。要以历史为蓝本,恢复历史景观,重塑历史胜景。完善北海生态系统的建设,以保护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图文:科技科

编辑:杜 鹏

校审:张 磊 尹依雯


作者:

北京北海公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