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 14:29
你是 i人还是 e人?
席卷全球的MBTI测试
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新名片”
所谓MBTI
简单说就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测试
用4个字母描述一个人的性格
MBTI将人格特质分为:
内倾(I)-外倾(E)
感觉(S)-直觉(N)
思维(T)-情感(F)
判断(J)-感知(P)
4组相互独立的倾向
在此基础上排列组合形成16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
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擅长之处
除MBTI测试外
卡特尔16PF、PDP、九型人格等
也是在网上比较受欢迎的
性格测试
起初,参与测试者
大多只是把它们当成一个小游戏
“玩玩而已,不必当真”
测试结果也多用于非正式的社交场合
比如和朋友分享
在网络上寻找“同类”
但近年来
性格测试的“价值”被不断放大
比如
有不少应届大学生反映
在求职过程中发现
很多企业除设置笔试、面试外
还要求参与性格测试
不少学生因测试结果不合格
而错失心仪岗位
“3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
“刚做完测试,被通知与意向岗位要求不符”
”“测试结果显示我缺乏进取心和抗压能力”
……
△ MBTI 16型人格对应的理想职业
如今,就连小孩子也被“拉”了进来
许多自媒体开始大力宣传
用性格测试结果
指导家长“提升育儿效率和效果”
该不该让孩子做性格测试?
性格测试真的能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吗?
针对这些问题
社会上有不同的讨论声音
↓↓
性格测试能带来更好的“认知”
一种观点认为,性格测试能帮助家长大致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质,从而“事半功倍”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根据测试结果,家长可以顺着孩子的特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养成习惯,发挥出自身优势,成为想成为的人。
比如,如果孩子测试为e人,即满足以下特质:
1.社交活跃:喜欢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社交活跃。
2.乐于表达:通过口头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
3.通过互动学习:在社交环境中,学习和吸收知识效果佳。
那么,家长就可以适当调整育儿策略,帮助孩子“通过互动获取能量”:
1.支持社交需求:鼓励参加适合他们的社交活动,提供他们更多互动机会。
2.培养合作能力: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方式。
3.鼓励口头表达:鼓励他们多思考、分享观点和经验。
4.提供及时反馈和奖励:他们喜欢获得关注和赞扬,父母的及时反馈有利于激发动力。
同理,如果孩子是i人,意味着他更习惯“通过自身获取能量”,在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喜欢独处、少言寡语、爱内向思考、注意力集中等。
根据这些特点,家长可以采取另一套思路,如重视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给予他们安全感和支持,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接纳;鼓励他们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想法和感受,培养创造力和内在动力;更加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给予充足的时间适应变化,提供更安静的学习环境等。
不被定义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但另一观点认为,孩子不应该参与性格测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性格”是一种个体内部的行为倾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持久稳定性等特点,是每个人特有的,可以对个人外显的行为、态度提供统一的、内在的解释。
而这些所谓的性格测试,将世界上所有人划分为16个类型,无疑是一种缺乏科学性的过度简化。
同时,一个人的性格是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变化的。对于尚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性格特征并未定性,如果只在某个阶段进行测试,所得到的结论自然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更危险的是,性格测试结果容易导致一个人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创造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两个术语,前者认为自己是“不可改变的”,后者则不以现在的身份来定义自己。
换句话说,接受性格测试的孩子,等于过早地被“贴标签”。
当家长用固定的思维方式看待孩子,给孩子贴上XX型人格的标签后,他们可能真的会被我们塑造成所谓的“那类人”。举个例子:
1.孩子参加了一个性格测试,测试结束后,被认定为“内向型人格”。
2.作为家长你也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网上一些所谓的“内向型人格”表现,你发现,许多描述都和孩子平时的行为吻合。于是,你认为孩子真的一个“内向的人”。
3.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你会对孩子的部分行为进行过度“解读”,对孩子的社交和学习能力产生质疑。这种“不信任”也会加剧孩子对于自我的错误看法,认为自己果然是个“内向的人”,于是越来越排斥与人交往、逐渐封闭自我。
利用测试结果“改变”自身,很困难;但利用测试结果“标签化”,却很容易。
“标签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会对所有错误的标签变得盲目或无知,不去考虑“未来的自己”并努力成长,却容易通过说“我就是一个xx”来为当下自己的平庸表现辩护。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让孩子用固定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
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天生温和安静,喜欢自己玩耍;有的孩子天生活泼好动,需要别人陪伴,爱和别人交流……
作为家长,我们或许不必强行改变他们的性格,让孩子产生羞愧、内疚的心理负担。
不被 i人、e人、“社牛”、“社恐”的标签束缚住,任何性格都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你会给孩子做性格测试吗?
你认为测试结果是否有参考性?
欢迎评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