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的步伐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还被赋予新内涵、新内容和新使命。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以“幸福教育”办学理念为引领,坚持以美立校的办学宗旨,结合学校多年来形成的艺术教育特色底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顶层设计,将艺术教育作用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传承办学理念 将“大美育人”融入办学全过程
历经30余年的发展,国音实验学校始终秉承“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为每一位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30余年来,学校拥有一支市级金帆民乐团和四支区级民族舞蹈团、馨乐管乐团、馨悦舞蹈团、爱乐交响乐团等朝花艺术团,一支校级大型艺术合唱团,以及电子管风琴、电钢琴、笔墨留香、儿童画、课本影视剧等30多个大众艺术社团,为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以来,学校对“幸福教育”理念进行溯源性探索,完成了哲学意义上的理论建构,在厘清“幸福教育”内涵以及艺术教育办学特色与“幸福教育”理念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奋斗”的幸福观,构建了“168幸福教育”文化体系,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始终,通过立根、浸润、导行的过程,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及育人目标。
在“大美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发展艺术社团,研发校本课程,初步构建起以美育为特色、五育融合的“五娃三十品”“大美育人”教育体系,“五娃”即美德娃、智慧娃、艺术娃、健康娃、劳动娃;“三十品”即五种素质在1-6年级不同阶段的30种主要表现,其中美德娃主要表现为心灵美,智慧娃主要表现为礼乐美和语言美,健康娃主要表现为行为美和科学美,艺术娃主要表现为秩序美和健康美,劳动娃主要表现为勤劳美和艺术美。学校努力通过以美立校、“大美育人”的教育办学实践,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综合性目标,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水平,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探索学科融合 构建“大美育人”课程体系
“五娃三十品”“大美育人”教育体系集中体现为学校以美育为特色的“幸福娃”课程体系。其课程结构以圆锥体为模型,将五育有机融合,让立德树人贯穿始终,自下而上分为基础、拓展、潜能三个层次;五个课程领域分别为人文与社会、数学与科技、身心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实践,对应学校美德娃、智慧娃、健康娃、艺术娃和劳动娃“幸福娃”培养目标;“X项目”动态课程群贯穿三个层次,通过多学科、跨学科乃至超学科课程的实施实现五育融合。
在“三层次五领域”课程中,艺术教育课程发挥着独特的育人魅力。基础类课程突出在各学科中通过显性培养及隐性渗透落实五育,按照国家、市区课程方案的要求创新实施。深入挖掘国家课程中各学科的艺术资源和把与各学科内容相关的艺术资源融入其中。
拓展类课程以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广泛整合艺术资源,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及社团活动,兼顾校本选修课和限选课两种形式,面向群体学生,体现开放性、选择性。
潜能类课程则是针对学生个性化、特殊化需求设置的课程,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成果呈现方式等。潜能类课程既服务于学生的艺术特长培养需要,使其兴趣爱好成为特长,同时也面向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帮助其发展和提升。
“X项目”动态课程群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帮助下,学校对原有音乐类课程内容进行统整、拓展后建立起来的全面而有特色的系统音乐教育课程群,学校将音乐学科课程群体系立体化分层,设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类课程“音乐”,拓展限选课程“视唱练耳”“班级合唱”,面向个体需求拓展器乐表演类、声乐表演类选修课程和潜能类课程。
“X项目”动态课程群也充分彰显了“大美育人”背景下的跨学科学习。以红领巾读“百年”课程群为例:学校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依据,在基础类课程中将道德与法治、语文2个学科设为主学科,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纳入,专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科学、综合实践、劳动、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有机渗透,实现“2﹢1﹢N”的全科覆盖。在拓展类课程中,以“双师课堂”和少先队主题教育为载体实现全员参与。在潜能类课程中以舞台思政课、走进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为特色实现全面体验。《五四热潮》《日出东方》《党旗飘飘》《我的祖国》等经典事件被搬上了舞台,学生参与热情极高,他们将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的全部体验与感悟,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表达、表现、表演出来,既是一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成果的饕餮盛宴,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体验课,充分展现了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在五育融合中触及心灵的教育魅力。通过有主题的项目式课程设计,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机制建设。
创新教学样态 形成“﹢艺术”学科育人模式
为彰显学校的办学优势,凸显“以美立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丰富美育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统整,将其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形成“﹢艺术”的学科育人模式。
艺术因其情感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开始时就产生情感共鸣和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学校围绕“幸福教育”办学理念,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启智求真”的课堂教学模式,此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六真”即创设真情境、提出真问题、自主真探究、合作真互动、反思真评价、迁移真应用,让思维撬动课堂教学改革。
思维图示相比于日常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字,有着更加直观和易懂的表现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广泛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把本来抽象的思维呈现出来,使其过程清晰可见,得以外显。例如:学完拼音单元后,运用树形图梳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培养学生分类意识和整体意识;绘制概念图,解决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重难点突破;通过观察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等。
学校将“以美立校”融合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德树人功能。学校从基础课程着手,将艺术表现与科学思维相融合。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具,鼓励大家去探索、寻找新的解题方法,唤起学生对科学美的追求,激起创造的欲望,使学生自觉、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质数表的记忆背诵本来是一项思维层级不高、乏味无趣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将其与音乐的艺术元素相结合,利用优美的旋律帮助记忆,再辅以合辙押韵的总结语,立刻使得单调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在“双减”大背景下,作业设计更要考虑到与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培养的关系。各学科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艺术教育元素,在作业设计中也努力思考如何让作业既能满足知识学习的需要,更能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与展示。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语文老师的作业不再是简单的古诗背诵或默写,而是古诗吟唱或诗配画,将音乐元素和美术元素融入作业设计中,让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通过演唱、绘画的形式加以呈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
铸就办学品牌 “大美育人”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大美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办学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大美育人”理念有效地唤醒了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从学生到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都在发生着根本性转变。学校借助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质量及思维能力素养的测评,测评结果显示: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得分很高;随着年级升高,学生思维品质全面提升,在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方面得分也是越来越高,心理问题越来越少,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大美育人”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自主化成长,综合育人能力快速提升。学校通过关爱、聚力、凝心、感恩、飞翔、领航“六大工程”,采取骨干引领、分层展开的方式有计划地加以培养,并通过“‘启智求真’幸福课堂教学评价观察量表”的设计,充分发挥引导、激励、教研、改进的功能,促进教师幸福指数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近几年学校骨干教师翻倍增长。
“大美育人”使学校的育人质量及办学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近年来办学声誉不断增强,得到了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学校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全国特色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朝阳区首批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同时,学校办学成果分别辐射到湖南、云南、河北、内蒙古、新疆、西安、广东等区域,成为展示朝阳区推进素质教育成果的一扇窗口。
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儿童成为幸福的人。学校将继续深耕“大美育人”的幸福文化,打造“融美”特色幸福娃课程,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做温润心灵、培根铸魂、充满希望的教育,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幸福的生命体验,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文/蔺龙燕(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校长)
刘世涛(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