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本博司《无尽的刹那》:“重启”生命的快门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孙白丁

2024-07-02 14:29 语音播报

深读

杉本博司《无尽的刹那》50周年个人回顾展,刚刚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落下帷幕,这个展的影响并不会因此而淡忘。

杉本博司194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美国学习摄影,后移居纽约。他的创作是多元跨界的,集摄影、建筑、古物、能剧于一身,其摄影作品《海景系列》在2007年拍出了188.8万美元的天价。也许很多人不熟悉他,他说,与不曾想象过的观众相遇,意外本身就是最鼓舞我的事。与他的初相识,也是从一次意外开始。在广东顺德的《和美术馆》,一幅简约得不能再空旷的《海景系列》静静挂在素白的展墙上,瞬间被其征服。尽管看过了全世界数不尽的大自然中的海洋景色,但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生中从未见过、却直击内心的大海。自此,从这次巡回展览的上一站——伦敦海沃德画廊,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捕捉瞬间》摄影展,到此次巡展北京站《无尽的刹那》展,一路追随。

这个展览常被称为摄影展或艺术展,实则很难诠释出杉本博司艺术实验的维度之广,探索之深。诚然,展览中所涉及的 13个系列展品,主要以摄影作品为主,辅以雕塑和装置艺术。若慢慢走进他的作品,对其艺术的认知将大大超出想象,这里仅从他的《海景系列》谈起。

时间的海

“我的海景系列和时间概念有很大的关联。我想最早的人类所看到的风景,应该就是海景。”——杉本博司

《海景系列》展厅现场     ©孙白丁

从孩童起,透过车窗望见的大海,便成了杉本博司对海洋的最早记忆。对海的迷恋一直贯穿在他的生命里,他追问来自远古时期的原始人,是否也看到了他眼中的大海?他猜想“当人类第一次有了意识,完成从动物到人的转变时,海景可能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海景系列》中,他将自己最早的海洋记忆与世界最初的海洋图景相映射。时间在杉本博司的观念中,从此刻拉回到童年,进而倒回到远古的人类。从1980年开始,杉本博司开启了他一生的海景创作主题。大画幅相机被支在海边的悬崖或高地上,取景框中是他一贯的风格——一半是天,一半是海,中间是海天交汇的海平线。一拍,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时间这个抽象且不可捕捉的概念,在杉本博司的8*10胶片里,成为具象化的有形存在。大海和天空在静静等待,他的大画幅相机就像一个时间的盒子、时间隧道、时间容器、时间胶囊。时间是一条慢慢流淌的河,流进了他的大画幅相机的港湾,聚扰来,停留在银盐感光胶片的颗粒上,从不可见到可见,从瞬间到永恒。

超越时间的海

《海景系列》     © Hiroshi Sugimoto

他的海景充满了抽象、静谧、深邃和虚无的美学魅惑,有时,画面中央的海平线竟模糊起来,消失在混沌的天地宇宙间。清晰的可触及的海平线,此刻变得比远方的远方还要遥远,超越了有限的视觉体验,延伸到不可知的无限远方。他的画面还极尽纯粹,人、鸟、船、堤岸和天空悬着的月都成了干扰元素,全部消失在他的镜头里。看着看着,倪瓒笔下的荒寒、凄清之感也一同袭来,时间里的繁华世界被杉本博司的大脑暗房冲洗出一片空寂。

历经40年,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锚定了地球上不同的海域,从太平洋拍到黑海,甚至拍北冰洋的极地海域。为什么要在不同的地方拍摄?自称炼金术士的他,诚实地进行长年苦修,大画幅拍摄本身就蕴含一种虔诚的仪式感,操作极其繁琐和耗时。无论相机镜头朝向哪处海域,海洋都呈现出来自远古的人类共同记忆——神圣、崇高、永恒。杉本博司用他的《海景系列》警示活在现世的我们:大海自远古而来,难道要毁灭在我们手中,以此唤醒现代的人类对海洋保护的危机意识。

生命意义的海

  “每次我观看大海,我都会感到一种平静的安全感,就像回到祖先的家园。此刻,我又踏上了一场观看之旅。”——杉本博司

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关乎每个个体的生命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构成了欣赏艺术的意义所在。无论哪种艺术形式,终是构建一种艺术和个体之间的连接——艺术给予我们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持之以恒的生命力。

《海景系列》    © Hiroshi Sugimoto

每次欣赏他的海景作品,一次次,我踏上了关于自己的生命旅程。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次与他的作品相遇时,我被画面彻底击中的原因。他的海景可能是我们一直以来——视而不见的大海,他拍出了远超出我们眼里的大海景象。在他的作品前,忍不住屏住呼吸,望着这片虚空之境,进而走到作品前,逼视一个个细密的清晰可辨的海面波纹。从模糊到清晰,在细微的时间碎片里,渺小的存在熠熠生辉。思绪流离在海景作品和个体的生命记忆之间,分不清彼此。杉本博司下面这句话,更是寄予了对生命意义的启示:从落地后第一次睁开双眼的那刻起,到临终躺在床上合眼的那刻为止,人类眼睛的曝光时间,就只有这么一回。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生命的快门就打开了,别无选择,只能活着;当离开这个世界时,依旧别无选择,咔嚓一声,生命的快门彻底关上。 一辈子就是一生的慢门,以整个生命的长度为曝光时间。这个快门是无法控制的,也只能开合一次,一生只能活一回,一生只有一次机会。同样,他的《肖像系列》追问我们,如果你觉得这张肖像如此逼真,如同你面对的是重生的逝去的人,“那么你应该重新审视当下活着的意义”。在《透视画馆系列》中,观者常常误以为闯入了一处处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以为这些以假乱真的场景在大自然中是真实存在的。他再次追问:“如果你将死物视为生命,你的生命又是什么呢?”在一次次关于生死、存在的叩问下,观者被引领着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在一生的慢门曝光中,生命的一个个瞬间是否有着当下存在的意义。

最后一次去现场,我特意买了一件星际四发纪念款T恤,像是与一位老朋友告别。这个展给我带来了关于时间长度的突破,遥远的宇宙不再陌生,星际和马斯克也不再遥远。当突破了自己认知的边界,开始思考宇宙的长度、人类出现的长度、文明的长度,再反观自身,感觉自己连一粒尘土都不是。这种“不自知”不是自卑到尘埃里,而是在望见了浩瀚的星空时,重构个体在“微不足道”中存在的价值,思考活着的意义——全力以赴地活着,谦卑而自信地活着。


编辑:曾子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