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委书记张革: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快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前线》杂志

2024-07-02 15:18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快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访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张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海淀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发展方式创新。从打造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到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再到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近日,《前线》杂志社记者就此对海淀区委书记张革进行了专访。

发挥好人工智能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头雁”效应

记者:数智时代,海淀区如何认识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新机遇?目前有哪些发展优势,进展如何?

张革:当前,以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智能互联网,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开了新质生产力的大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人工智能是先导产业,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正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布局的重要赛道。以人工智能为引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海淀区时不我待,也责无旁贷。

海淀区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基础最好、人才资源最集中、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目前,我们聚集了AI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4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21所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还拥有一批顶尖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人工智能学者1.23万人,占全市比重超80%,89人入选人工智能全球2000位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占全市的73%。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芯片、框架、大模型、数据技术与处理服务等全产业链部署,集聚企业占全市的70%。

记者:自去年5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来,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领跑者,海淀区实施了哪些具体举措?

张革:海淀区积极落实北京市关于“高水平建设北京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的战略部署,成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双牵头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挥部,超前谋划、主动布局。

第一,推动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我们加强与驻区高校的战略合作,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成果转化和产教融合上做好承接和创新示范。同时,积极服务国家人工智能学院落地。通过揭榜挂帅、算力补贴等方式,支持企业围绕云边端智能芯片、深度学习框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核心技术创新攻关。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核心要素布局。今年3月,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在海淀揭牌,3500P算力部署已经就位,计划年底实现10000P,可以为大模型企业提供算力、数据一体化服务,并将围绕算力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我们还积极推动北京人工智能模型语料中心建设,目前已正式上线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首批上线高质量数据集1100TB。

第三,积极打造标杆应用场景。海淀区聚焦具身智能、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加速推动国产大模型落地应用。今年4月,我们发布了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的三年行动方案,并在智慧学伴应用、推进医疗机构辅助诊疗与个性化家庭医生助手相结合的智慧医疗体系建设以及落地接诉即办等方面加速推进。

第四,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创新是海淀的发展密码。海淀区多措并举,坚持营造一流创新生态,通过创新支持政策、搭建产业孵化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大产业投资等,加快构建具有海淀特色的高精尖产业体系。

记者: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海淀区率先提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街区概念。请您谈谈,这个创意是怎么产生的,有哪些最新进展。

张革:海淀区首提人工智能街区概念,旨在为人工智能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聚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的“强磁场”。2023年9月,市科委批复“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并为清华科技园等4个人工智能园区授牌。我们经过深入调研,探索性提出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街区发展紧密衔接,以实现街区、校区、园区的全面融合。人工智能街区这一创新性概念就此诞生。

目前,我们在五道口1.3平方公里范围基础上,提出在海淀区南部5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以“三横两纵一带”为骨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全面打造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创新街区。秉承开放理念,我们向社会发起了共建、共驻、共享的邀请,对接20余所高校、通用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以及多家在地龙头企业、人工智能创业企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求和场景应用需求,用大模型思维引领创新街区的营造和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研究建设规划方案,率先建成城市智能体样板间,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让科技创新成为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引擎

记者: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海淀区在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张革: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海淀区坚持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功能定位,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创新成果,科技创新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引擎。

比如,在量子科学领域,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等教学研究机构组建的科研团队,研制成功国际上最大集成规模的光量子芯片。海淀区在新一代激光技术、可控核聚变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也涌现出一批突破性成果。未来,我们将持续发挥创新人才和创新主体高度聚集的优势,通过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生更多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记者:突破“卡脖子”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重点工作,海淀区在加快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有哪些进展?

张革:在海淀这片创新沃土上,一直上演着科技报国的励志故事。从“两弹一星”到人工智能,“服务大局、产业报国,敢闯敢试、改革创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已经成为中关村精神的生动注释。我们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努力解决“卡脖子”核心技术问题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近年来,海淀区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在一个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在芯片领域,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突破传统芯片架构中的物理瓶颈,研制出国际首个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开创了全新计算技术时代。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开发出第三代“香山”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这是在国际上首次基于开源模式、使用敏捷开发方法联合开发的处理器核,性能水平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记者:产业集群发展是衡量某个地区或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海淀区如何发挥区域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加快构建主导产业集群?

张革:产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产业、区域乃至国家提升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海淀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主导产业集群,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近年来,海淀区重点发展优势战略产业,打造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比如,支持医药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支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依托星谷加快构建商业航天产业生态;紧抓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两大关键环节,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创新高地等。

此外,海淀区还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动力源。我们着眼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打造未来产业标杆孵化器,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率先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

“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记者:为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初一公里”,海淀区实施了哪些有效举措?

张革:海淀区依托区内丰富的科研资源、人才优势和完善的政策支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2023年,海淀区技术合同登记6.5万余项,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50.4亿元,输出额度占全市41.6%,位居全市第一。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在于多方面的努力。

我们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把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赋权给科研人员和企业,推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专利开放许可等创新模式,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门槛和成本,让更多优秀科技成果实现商业化应用;完善成果转化投融资服务链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引导基金;积极搭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通过建立服务链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我们不断强化科研平台布局,形成产学研协同科研攻关的新力量。海淀区还注重用好自然科学基金,从2017年成立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至今,已累计出资2.764亿元,资助了428个项目。2018年海淀区开始推进概念验证计划,2019年建设了全市首个概念验证中心。目前,全区已建成5家概念验证中心,累计立项141个概念验证项目,48个项目完成转化。

记者: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海淀区如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张革:近年来,海淀区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为导向,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着力营造活力、通达、公正、前沿、包容、共赢的发展环境。我们通过实施五大“赋能”行动,压茬推进866项改革任务落地。

一是效率赋能。海淀区深化“一件事一次办”,促成全区首个大型活动“一件事”场景落地;深化“一业一证”改革,推行上线29个行业,实现11个行业案例落地;在全市率先将“证照联办”服务场景拓展至“个转企”领域,为个体工商户转型发展提供一次性集中办理服务。

二是金融赋能。海淀区深入推进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截至今年4月共受理科创信贷业务485笔、金额52.24亿元。上线财金协同平台以来,已有1958家企业获得财金协同助企专项行动补贴资金。我们还联合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为全区4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超9亿元。

三是服务赋能。海淀区以重点企业“服务包”工作为引领,全面提升企业服务品质。我们在全市首创开通医药产业“创新合伙直通车”,集合登记注册、许可审批等8条“服务专列”,打通市、区医药政策通道“最后一公里”,全周期服务医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四是法治赋能。我们在7个产业园区设立了北京(中关村)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工作站,获批成为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还成立了全市首个商业秘密保护服务联盟,4家企业和3个园区成为全市第一批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

五是数字化赋能。通过搭建海淀区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服务平台,建立标准化住所(经营场所)数据库,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企业开办“零材料”,并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区块链+公证”便民服务。

目前,海淀区正在加紧制定《海淀区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 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后续还将配套出台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海淀区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好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最新文章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