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李先生,60岁,患有冠心病。近期由于雷雨天气频繁,湿热加重,他开始感到身体不适。起初只是轻微的头晕和乏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逐渐加重,还出现了胸闷和心悸的情况。意识到情况不妙,李先生立即前往应急总医院就诊。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诊断为湿热天气导致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诱发了心脏不适。在接受了紧急治疗后,李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医生提醒他,在夏季雷雨时节,冠心病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护自己,避免湿热天气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近期,各地雷雨频繁光顾。雷雨期间,局地还伴有短时强降雨、短时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降雨增多,潮湿闷热的高温高湿天气,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各种不适。据了解,每年夏季雷雨季,应急总医院急诊接诊的中暑、心血管病患者明显上升。湿热天气使人体排汗增多,体温调节失衡,易导致中暑。同时,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重心血管系统负担,引发心脏不适甚至心血管疾病。这些患者从轻微头晕、乏力到严重的心脏问题,均与湿热天气密切相关。因此,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缪国斌提醒大家,在夏季雷雨时节,需特别关注健康,采取防护措施,降低健康风险。
一、中暑预警:高温下的健康危机
中暑在湿热天气中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
先兆中暑: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体温升高至38.5℃以上,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
严重的中暑可能进展为热射病,其主要表现为: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皮肤灼热,伴有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严重临床症状。
老年人和儿童由于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成为易感人群,应特别注意防范中暑及热射病。在湿热天气下,应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保持水分摄入,注意通风散热。
湿热天气引发中暑,其原因有四点:
1.环境温度过高:当环境温度达到或超过30℃时,尤其是在无风环境中,人体从环境中吸收的热量过多,体温调节中枢负担加重,容易引发中暑。
2.散热障碍:湿热天气中,空气中的湿度大,导致人体汗液蒸发困难,散热受阻。穿着不透气的衣物、肥胖等因素也会进一步阻碍散热,增加中暑的风险。
3.汗腺功能障碍: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通过皮肤汗腺散热。然而,由于皮肤烧伤、药物作用(如服用西替利嗪等药物)或其他因素导致汗腺功能受损时,热量在体内蓄积,也容易引起中暑。
4.身体负担加重:在湿热环境中,为了维持体温恒定,身体需要加大代谢负担,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这也会增加中暑的风险。
应对措施
1.保持水分充足: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2000毫升,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或进行体力活动时,应增加饮水量。可以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淡盐水等,以补充体内流失的电解质。
2.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这个高温时段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穿长袖衣物、涂抹防晒霜等。
3.室内降温: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左右,保持室内通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应注意定时休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4.合理饮食: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西瓜等,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抵抗力。
5.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中暑症状,如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补充水分。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前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二、心血管告急:血压波动的隐形威胁
高温湿热天气容易引发心血管问题,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律失常等。这些症状可能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等。当心血管系统承受过大压力时,还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出现剧烈的胸痛和呼吸困难。
头晕可能与中暑有关,但两者有所区别。中暑时,除了头晕,还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灼热等症状。而单纯的头晕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如低血压、贫血等。在高温环境中,应留意身体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中暑和心血管问题。
在潮湿闷热的夏季,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成为我们健康的“隐形杀手”。主要原因有4点:
1.血压波动:湿热天气容易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然而,当人体从室外高温环境进入室内低温环境时,血管又会迅速收缩,血压骤升。这种频繁的血压波动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极大的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血糖、血脂水平变化: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血糖、血脂水平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和高血脂患者来说,这无疑会加重病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血液粘稠度增加:湿热天气还容易导致人体出汗增多,使得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加快。如果补充不及时,就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黏稠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阻力增大,不仅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还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血管疾病。
4.情绪波动:湿热天气还容易引发人们的情绪波动,如烦躁、焦虑等。这些负面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得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应对措施
1.保持室内环境舒适:在夏季,尽量保持室内环境凉爽、干燥、通风。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时,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避免频繁进出空调房导致的血压波动。
2.合理饮食:在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高糖的食物。此外,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非常重要,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3.适度运动: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帮助消耗能量,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血脂水平。但是,在运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
4.定期体检: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患者等,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如有不适,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三、皮肤病频发:湿热中的细菌侵袭
在湿热天气下,容易引发最常见的两种皮肤病:
一是湿疹: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起疹,严重时伴有渗液。易发于过敏体质、长期接触潮湿环境或遗传史的人群。
二是日光性皮炎:表现为皮肤红肿、灼热、疼痛,甚至起水疱。
易发于长时间户外工作、不注意防晒的人群,以及服用光敏性药物者。
在湿热天气中,人体皮肤不仅面临着高温的挑战,还要应对湿度增大带来的不适。这种环境条件下,皮肤炎症成为了夏季常见的皮肤问题之一。
1.汗液分泌增加:湿热天气下,人体为了维持体温平衡,会大量分泌汗液。这些汗液如果长时间停留在皮肤表面,就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2.细菌滋生:当汗液与皮肤表面的油脂、灰尘等杂质混合后,容易形成污垢。这些污垢不仅堵塞毛孔,还会为细菌提供丰富的营养,使其大量繁殖。
3.皮肤屏障受损:细菌滋生和污垢堆积会破坏皮肤的正常屏障功能,使皮肤变得敏感脆弱。此时,如果再加上摩擦、搔抓等外部刺激,就更容易引发皮肤炎症。
应对措施
1.保持皮肤清洁:每天至少洗澡一次,选择温和的清洁产品,彻底清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细菌。洗澡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身体,避免用力摩擦。
2.穿着透气衣物:选择棉质或其他透气性良好的衣物,避免穿着紧身、不透气的衣物。这样可以减少汗液在皮肤表面的停留时间,降低细菌滋生的风险。
3.保持环境干燥:尽量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和通风。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使用除湿机或空调来降低室内湿度。
4.避免过度搔抓:当皮肤出现瘙痒时,尽量避免过度搔抓。可以使用冷敷或涂抹止痒药膏来缓解不适。
5.注意饮食: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皮肤炎症。
四、消化系统紊乱:湿热影响食欲与吸收
在湿热天气下,容易导致两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一是急性胃肠炎:表现为突然的腹痛、腹泻,伴有恶心、呕吐和可能的发热。湿热天气中,食物和饮水更容易受到细菌污染,特别是当储存条件不佳或食物保存时间过长时。摄入这些受污染的食物后,胃肠道受到刺激,引发急性炎症。
二是消化不良:湿热天气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导致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出现腹胀、早饱(吃一点就感觉饱了)、嗳气(打嗝)等症状。此外,湿热还可能影响消化酶的活性,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受到阻碍,引起食欲不振。
易发人群为饮食不洁(经常吃路边摊、外卖)、偏好高油高脂食物者、生活作息不规律等人群。
在湿热天气中,人体不仅面临高温的挑战,还受到湿度增大的影响,这种环境条件下,消化系统容易出现不适。其原因有三点:
1.食欲下降:湿热天气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但同时也会影响人的食欲,使得食物摄入减少。
2.消化吸收功能减弱:由于湿度大,空气中的水分含量高,这会影响人体内的水分代谢,导致体内水分过多,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高温会使胃肠道内的酶活性降低,减缓消化速度。
3.细菌滋生:湿热天气下,食物容易腐败变质,细菌滋生速度加快。如果食用不洁食物,容易引起胃肠道感染,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应对措施
1.调整饮食:在湿热天气中,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注意饮食卫生:在食用食物前,要确保食物的新鲜和卫生。避免食用过期、变质的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要注意食物的熟透程度,避免生食或半生食。
3.补充水分:在湿热天气中,人体容易出汗,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因此,要多喝水或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以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4.保持室内环境舒适:在室内使用空调或风扇等设备,降低室内温度,减少湿度,为身体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5.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但在湿热天气中,要避免在中午时分进行剧烈运动,以免中暑。
五、关节炎加重:湿度与温度的双重打击
在湿热天气下,关节炎的发作或加重变得更为常见。具体症状包括关节出现肿胀、明显的疼痛感,这些关节在受到触摸或移动时可能更加敏感。关节还可能变得发红发热,给患者带来不适。此外,还可能会出现关节僵硬,尤其是在早晨或长时间休息后初次活动时更加明显。
易发人群为中老年人、肥胖者、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中的人。这些人群在湿热天气下应特别关注关节健康,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在湿热天气中,关节炎的发作率往往会有所上升。这种气候环境不仅让人体感到不适,还可能引发或加重关节炎的症状。其原因有三点:
1.免疫应答异常:湿热天气容易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应答异常。这种异常反应可能会攻击关节部位的软骨和滑膜,引发关节炎症。
2.湿度影响:高湿度的环境会使关节部位的液体平衡受到干扰,可能导致关节腔内积液增多,加重关节负担,从而引发关节肿胀和疼痛。
3.温度变化:湿热天气中,温度的变化也较为频繁。这种温度变化可能会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收缩或松弛,影响关节的稳定性,进而加重关节炎的症状。
应对措施:
1.保持室内环境干燥:使用除湿机或空调等设备,降低室内湿度,为关节创造一个干燥舒适的环境。
2.注意保暖:在湿热天气中,尽管温度高,但关节部位仍需注意保暖。可以佩戴护膝、护腕等保暖用品,避免关节受凉。
3.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但在湿热天气中,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使用关节,以免加重关节炎的症状。
4.合理饮食: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同时,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有助于关节健康。
5.药物治疗:如果关节炎症状严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需注意,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六、情绪波动大:雷雨天的心理挑战
在湿热天气中,人们往往容易感到情绪上的不适,如压抑、烦躁不安等。这种情绪变化不仅影响个人心理健康,还可能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主要原因有三点:
1.生理不适:湿热天气导致人体生理上的不适,如出汗增多、呼吸困难等,这些不适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状态。
2.环境因素:雷雨、强风等恶劣天气条件容易引发人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尤其是在这种天气下出行或进行户外活动的人。
3.心理压力: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心理压力增大,进而引发情绪变化。(本文配图来源网络)
调节方法
1.保持冷静:面对湿热天气和恶劣天气条件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来放松身心。
2.调整心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湿热天气。可以寻找一些让自己感到愉悦和满足的事情来做,如听音乐、看电影等。
3.适当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身体和心理的不适。但需注意,在湿热天气下应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时间,避免中暑或过度疲劳。
4.保持社交: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经历,有助于缓解情绪压力。
5.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情绪变化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干预。
专家推荐
缪国斌,应急总医院急危重症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知名专家。
技术擅长:内科及心血管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对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曾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赛克勒医学院研修,从事内科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的诊疗及介入诊疗27年,熟悉起搏器和心律失常、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在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及准分子激光治疗、心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高血压及结构性心脏病、血管内影像学及生理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作为术者完成冠脉介入手术12000余例,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率达99%。能够熟练使用无创及有创呼吸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主动脉反搏球囊(IABP)、体外膜肺(ECMO)等技术抢救危重症患者。
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篇。出版专著两部,合著两部。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科研基金资助,作为业务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学组成员,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缪国斌
监制:彭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