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1万人民币的日本友人大川正信: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美编 杨盼

2024-07-05 10:08 语音播报


在八达岭长城,有一块为外国友人竖立的纪念碑,上面刻着1984年为“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捐款的外国友人的名字。排在第二位的,是一位捐款1万元人民币的日本友人——大川正信。

40年过去了,在越洋视频连线的那一端,73岁的大川正信用流利的普通话对记者讲述了自己大半生的长城情怀、中国情缘。问答讲述之间,40年前那个热情坚定、热爱长城和中国文化的日本青年,若隐若现。

1950年10月,大川正信出生在鹿儿岛县的种子岛。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家世的艰辛让儿时的大川学习格外努力,他立志学好英语。上大学后,大川首先选择的是英语专业,但命运的转折很快便出现了。他观察当时的世界形势,断定未来中文人才需求将会大增,便在大二时转到中文专业学习。“令人惊喜的是,改学中文的第二年,也就是1972年9月29日,日中邦交实现了正常化。‘学好中文不愁没饭吃’,我感叹自己的先见之明。”

对中文的热情使大川正信萌生了更大的抱负。毕业后,他辞去所有工作,集中精力再次参加日本“高考”,终于考上了重点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的中文专业。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使用中文的外交官。又经过三年深造,大川如愿获得了日本外务省的使领馆随员资质,1977年3月被派往北京的日本驻华使馆工作。在使馆担任随员,大川一项主要任务就是陪同来访的外务省同事等日本朋友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在两年里去了八达岭长城60多次。加上后来去慕田峪、金山岭、司马台、山海关等处长城的次数,大川一共去过长城100多次。

两年使馆任期即将告终之际,大川决定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那是1978年的12月30日,清晨6点,他冒着严寒和风雪从建国门的齐家园外交公寓出发,徒步16个小时,在晚上10点到达了居庸关长城。

回国后,大川进入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工作,从事日企对华广告业务。1984年7月,他被电通任命为北京事务所主事,开始了第二次驻京生涯。回到北京不久,9月的一天,大川从中国朋友那里听说北京晚报正发起“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那一刻,离开中国几年间默默沉淀积蓄的“长城情怀”,从大川胸中喷薄而出。

1984年9月22日,他走进北京的一条小胡同,将1万元人民币捐给了“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办公室。大川告诉记者,1万元人民币的金额相当于他将近半年的收入,“当时我还没结婚,这算是我为结婚攒下的钱。”捐款后,大川还接受了北京晚报记者苏文洋的采访,刊登在那年12月3日《北京晚报》头版的右下角,标题是“我愿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

第二次驻京期间,大川正信在这里结婚、生子。回国工作五年后,他被派往香港,仅一年又调回北京。一直到2010年在电通退休,大川绝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北京度过。

现在,每天早晚,大川都在微信群里和中国朋友互致问候,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他从未离开中国。

40年40人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