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长城2470公里的英国学者林赛:长城学堂开枝散叶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祺瑶 美编 温辉

2024-07-05 10:19 语音播报


怀柔区箭扣段长城脚下,西栅子村里,有一座名为“长城学堂”的小院。年逾六旬的英国学者威廉·林赛是小院的主人,几乎每个周末,他都要和妻儿一起在这里,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讲述长城的故事。

本报曾刊文《长城有个洋女婿》介绍林赛。

与长城结缘30余年,林赛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长城、传播长城文化。他说:“长城是我观察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对我来说,这是一生的探索之旅。”

1967年,11岁的林赛在老师推荐的地图集里,发现了中国地图上的一道弯弯曲曲的线条,得知这是一道“伟大的墙”。林赛梦想着,有一天能从长城的起点走到终点。1984年,“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的影响力传到了英国。“当时国际上有很多相关报道,让更多人关注到中国的长城。”林赛心中一个声音越发清晰——一定要去中国长城走一趟。

三年后,林赛终于来到中国,沿着长城,自西向东,从嘉峪关走到了山海关,历时160天,行程2470公里。这场探寻不仅让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也让他对长城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段经历也让林赛结识了自己的中国妻子吴琪。他和妻子定居北京,从事长城研究、长城现场考察和长城保护等工作。

1989年,林赛得到了一本名为《中国长城》的书,这本书出版于1909年,作者是美国人威廉·盖洛,书中有大量精美的老照片。2003年开始,林赛带着《中国长城》,沿着前辈的足迹拍摄长城。他在长城沿线150多个地点进行拍摄。一路走来,他发现了北京段长城沿线的变化。在“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的影响下,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沿河城等14处重点地段的长城得到修复。在林赛的镜头里,可以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比如,八达岭长城东段的水关长城,老照片中,两辆骡车就是当时人们到达八达岭的交通工具,而2005年林赛重摄此地,发现水关长城已重修,山脚下的土路变成了新修的柏油路。

从而立到花甲,林赛对长城的热爱一直延续。近年来,他创立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发起了一系列保护长城的行动。一大批中国人、外国人纷纷加入到长城环境保护的队伍中。他们还提出了“不爱长城非好汉”的口号。

从小耳濡目染,林赛的两个儿子也成了长城的“探寻者”。林赛的大儿子杰米和小儿子汤米航拍了整个明长城的经典地段,第一次让世界看到“鸟瞰长城”的视角。2022年,兄弟俩从嘉峪关出发,历时131天,用双脚丈量了明长城主线3000多公里的万里长城。汤米说,“在我们眼里,中国长城是一种‘不可衡量的伟大’。保护长城这件事,我们一家人会一代代做下去,能保护多久,就保护多久。”

40年40人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