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教师刘飞:为长城保护装上“尺子”和“眼睛”
北京日报 | 记者 孙云柯 美编 赵凯峰 温辉 赵云龙

2024-07-05 07:09 语音播报


刘飞,37岁

北京建筑大学教师,利用遥感测绘技术监测气象、交通等因素对长城形变的影响,为长城预防性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个头不高、身材壮实,走路带风、务实低调,平时不善言谈,提起测绘却滔滔不绝,这就是刘飞,一名深耕遥感测绘技术的青年专家。

4年前来到北京建筑大学担任副教授,刘飞开始接触长城保护。起初仅仅做些技术支撑,后来越研究越深入,长城文化令他着迷,“长城保护值得一辈子钻研。”

前段时间,记者跟随刘飞来到居庸关长城,查看安装在这里的一处长城形变监测设备。设备包括两把“尺子”、两只“眼睛”,其中白色圆形的北斗形变监测器、三角形状的InSAR角反射器是监测长城形变位移的“尺子”,可24小时实时反馈数据,测量精度达毫米级。一旁的小型气象站、车辆监测摄像头则像“眼睛”一样,记录当前的温湿度、雨雪大风雷电天气以及高速路上的车流情况,与两把“尺子”共同组成一套完整系统,监测长城形变及其影响因素。

居庸关所处的狭长的关沟沟域,是太行山与燕山山脉的分界线,京藏高速、京张铁路等众多交通干线由此穿过,是进出北京的交通要道。作为北京通向西北的必经之路,居庸关历史上是中原农耕文化和西北草原文化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节点,如今云台门洞通道留下的一道道车辙就是历史的见证。现在,刘飞研究关注的,正是现代交通体系对古老关城的影响。

“起初我对长城的了解和其他人一样,仅限于旅游景点拍照打卡。如今随着长城保护研究越来越深入,让我对长城文化的内涵以及当今的时代意义越发着迷,也更加感受到这项工作的特殊意义。”刘飞说。对长城文化的热爱驱动着他,不满足于仅仅为其它保护项目做技术支持,而是利用测绘技术主动开展新的预防性保护研究。

刘飞检查的这套形变监测设备,是居庸关长城形变监测项目的一部分。从关沟到南口,共布设了3套,并在南口加装了一个基准站,数据经过校准实时回传,形成长城形变数据库。他和团队还在黄花城、亓连关、河防口长城安装了相似的设备,计划用3年时间,根据监测到的数据,形成气象、交通等因素对长城形变影响的完整报告,从而为长城预防性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在长城保护课题的带动下,刘飞的学生也纷纷加入进来。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王志通在刘飞的指导下,利用已采集的长城残损监测图像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开展对长城植被、裂缝、沙化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刘飞的其他9名研究生也都利用各自所长,将研究重点对准了长城,为长城保护注入了年轻力量。

因为长城,刘飞每天的工作生活也非常充实。在家中,同在遥感测绘领域工作的妻子对刘飞非常支持,两个孩子知道爸爸研究保护长城也倍感自豪。在学校,刘飞每天的工作紧张忙碌,他常常在心中清晰规划出第二天、下个月、未来一年的工作内容,并努力高效完成,乐在其中。

结束采访,刘飞驱车赶回学校,参加一个关于长城保护传承利用的媒体见面会,向大家介绍最新研究成果。“长城保护不是两三年的课题,而是十年二十年甚至要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情,在这里我找到了职业的乐趣,我将发挥所长,不断为长城预防性保护贡献青春和力量。”

长城新青年

编辑:赵司尧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