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青年的怀柔故事!
2024-07-06 08:3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每个80、90后都曾在小学课本读到过这样的话:“远看长城,像一条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稚嫩的心被播下爱我长城的种子。40年后,读语文课本的孩子已经成长为各行各业年轻的中坚力量。他们守护长城,挖掘长城文脉,弘扬长城精神。

今天跟着小编来看看长城新青年的怀柔奋斗故事!他们的青春,因长城而精彩......

新农人李思鹏:长城脚下的老栗树有了新活法

虽然刚满29岁,但今年已经是“新农人”李思鹏返乡创业的第8个年头了。他创业靠的是村里一代代人传下来的宝贝——明清板栗园。

这片有上万棵栗树的园子里,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栗树就有33棵,最老的一棵超过900岁。这些年李思鹏从国内外考察归来,总喜欢在树下散步,想着怎么让这些老栗树有个新活法。

李思鹏的家乡在怀柔区渤海镇慕田峪长城脚下,渤海镇有22万亩板栗,是怀柔板栗的主产区。如今,板栗是村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打生产队那个年代起我们家就种板栗。”李思鹏的父亲李永军介绍。

十多年前,有些栗农觉得自家的板栗树老了,挂果少了,萌生了砍掉之后种新树的想法。得知这个情况,李永军果断关掉了自己经营的印刷厂,从栗农手中把栗园流转过来,2008年成立了板栗合作社,并申请了做深加工的资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合作社里,签约、注册的农户已从最早的100多户发展到830多户。

2017年,大学毕业的李思鹏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老栗树聚源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9年起,李思鹏实验性地做了一些板栗点心,投放到市场后,没想到反响意外地好,这更坚定了他要在板栗深加工上持续创新的想法。栗子咖啡、栗子糕点等好吃又好看的板栗产品走进了大商场、连锁餐厅。

不只是国人喜欢,老外也来捧场。从“老栗树”到慕田峪景区,只需10来分钟车程,慕田峪景区每年都会接待几十万外国游客,不少外国游客慕名来老栗树参观选购。“这几年,光是外国大使馆的客人就来过好几拨,我发现他们热爱长城的同时,对长城周边也很有兴趣,包括我们的板栗新产品。”李思鹏说。

要想给老栗树一个新活法,需要的就是不断创新。今年,李思鹏为公司设计了全新的LOGO,并把“一笔一画,做中国好栗”定为了公司口号。“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在我心里板栗也是长城文化的一部分,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怀柔板栗和长城一样,走向世界。”李思鹏憧憬。

星空摄影师周博:与古人仰望同一片长城星空

长城之上,夜空之下,周博和同伴们忙着架设望远镜、相机、镜头、三脚架。头顶,星光半明半昧,宇宙深邃无垠。

“30秒、10秒……3、2、1。”倒计时结束,周博马上按住快门,“捉到了!”相机屏幕上,中国空间站留下的清晰轨迹与长城古朴沧桑的敌楼完美同框!

这是2021年10月24日发生在怀柔水长城上的一幕。“拍摄成功后,我们全都振臂欢呼起来,就像小孩一样。”作为星联CSVA联合发起人、星空摄影师,周博去过国内外很多地方拍摄星空,得意之作多得数不过来。可这次在长城上拍摄中国空间站过境轨迹的经历,让他的心久久无法平静。时至今日,周博依然清晰记得当天的很多细节。

那天,他和同伴们通过“天文通”微信小程序查询获悉,中国空间站当晚将从北京上空飞过,且反射太阳光的角度达到最佳,将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可是,到底能不能成功拍到,心里还是没底,“拍摄空间站过境难度很大。摄影师要根据经验随时调整相机参数,精准把握光圈、快门、感光度,确保图像曝光准确,基本上一个晚上只有一到两次拍摄机会,稍稍走神儿就有可能前功尽弃。”那天,他们真的很幸运,入夜后没多久就拍到了理想画面,所以才兴奋得像小孩一样。

为什么要选择去水长城拍摄中国空间站呢?周博说,想送给家乡一份礼物。他今年42岁,出生地怀柔区九渡河镇撞道口村离水长城不远,听家里老人说,这个小山村的村民,大部分都是戍边将士的后代。在周博心中,水长城与星空组合在一起独具美感——长城缠山而起,又寻水而落,古今变迁、星河流转全都交汇于长城之上,置身其中,可以俯仰宇宙、聆听万象,真的非常浪漫。

令记者意想不到的是,周博在成为职业星空摄影师之前,是一位系统集成与安防监控领域的专业工程师,年薪上百万元。辞职,拿起相机转行,到长城之上、大漠深处仰望星空……酷似小说里的情节,就真实地发生在了他身上。5年多时间过去,周博“依然不后悔”,“虽然现在收入没有过去多,可那种探索未知的奇妙感觉是无价的。”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3年前,周博还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在怀柔水长城开办了长城观星研学活动,面向7岁至14岁学生,在山峦之上让孩子们了解长城历史,观测、拍摄满天星斗,至今已有400多人参加。

“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看惯了高楼大厦、霓虹灯,却没看到过满天繁星。如果孩子们只能通过照片看星星,那多遗憾!”周博说,长城观星研学活动就是要为孩子们种下一颗热爱历史与天文的“种子”,让他们知过去、探未来。

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这些千古相传的神话故事,承载着中国人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也见证着国人对神秘而又浩瀚的太空的无尽向往。数百年前,在山峦之巅、草原之边,长城戍边将士是否也像今天的周博一样,常常登临山巅仰望星空呢?再过数百年,是否还会出现一群人,在长城之上拍到满意的照片后,振臂欢呼,就像小孩一样?

【完】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 渤海镇 往期推文

图文编辑:大湖


作者:

北京怀柔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