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08:58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智能驾驶供应商Momenta境外发行上市的备案通知书,这意味着其已获批赴美上市备案。此前的5月27日,另一家智能驾驶供应商佑驾创新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开启IPO进程。今年内还有赛目科技、黑芝麻智能、地平线、纵目科技、小马智行等国内自动驾驶企业披露了赴境外市场融资的计划。
国内科技企业全球上市的热情正在升温。中国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今年已有81家企业的境外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备案获得通过,超过去年全年的72家。从行业分类看,拟赴境外上市的企业中,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科技型企业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其中不乏部分企业曾“失意”A股,“转道”港股和美股的公司,这也令其上市之路充满了看点。
一波三折 几度冲刺 上市之路并不平坦
“对于多数智能驾驶科技公司而言,融资是在当前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素之一。”正如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所言,智驾行业是一个高投入、回报时间长的行业,技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因此,连续融资必不可少。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一行业是全球都较为认可的行业,所以,面向境外及全球融资成为现实可行的路径。
此次计划赴美上市的Mo‐menta是国内智驾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之一。由其备案通知书可见,该公司拟发行不超过6335.29万股普通股,并在美国证券交易所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也坐实了此前其曾多次被曝出拟于境外IPO的传闻。
据悉,截至目前,Momenta共获7轮融资,累计公开融资额超12亿美元(1美元约合人民币7.26元),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凯辉基金、腾讯投资、云锋基金等知名机构和主机厂等。
相比之下,佑驾创新则是由A股“改道”港股市场。其此前曾于2023年8月9日启动A股上市辅导,但在2024年5月23日,该公司终止了与辅导机构的上市前辅导委聘协议。佑驾创新透露,考虑到整体市场环境,以及把握国际市场机遇的未来战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将更有利于公司发展。
统计显示,佑驾创新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完成了17轮融资,累计融资约14.48亿元,投资方包括穗开投资、广州产投资本等。佑驾创新的招股书显示,其2021年至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1.75亿元、2.79亿元、4.76亿元。其中,佑驾创新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1.73亿元、2.67亿元、3.86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98.8%、95.7%、81.1%;年内亏损分别为1.4亿元、2.21亿元、2.0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5.6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像佑驾创新一样,在今年以来的多家境外公开发行上市备案的智驾企业中,不少都已经多次冲刺上市或“改道”上市。其中,近日正式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的黑芝麻智能,此前于2023年6月30日首度递表港交所。但是,当时由于黑芝麻智能未在6个月内通过上市聆讯,IPO申请于今年1月初失效。
随后,黑芝麻智能在今年3月22日第二次递交上市申请,再度冲击港股。目前已成功迈出第一步。如果推进顺利,黑芝麻智能有望成为国内自动驾驶计算芯片第一股。
其实,黑芝麻智能的同行地平线也已悄然发力港交所。在黑芝麻智能二度递表港交所后,今年3月26日,地平线也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正式启动IPO上市进程。地平线的上市也是一波三折,此前曾多次传出上市计划但均未有结果。2020年,地平线传出拟赴科创板上市。2021年,有消息称地平线正推进美股IPO,融资约10亿美元。此次伴随着招股书的提交,标志着地平线正式将目标锁定港交所。
“数度冲刺IPO的智驾公司并不鲜见,这背后有诸多影响因素。”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全澍表示,一方面是环境因素,近年来智驾行业发展不断提速,但同时也受到新冠疫情、芯片短缺、原材料涨价及全球经济景气度下降、融资越来越不容易等外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也有起伏,且多数智驾企业尚未进入盈利期,在上市对企业财务指标等要求严格的情况下,相关企业的IPO之路并不顺利,甚至不得不中途“改道”;另一方面,由于近两年智驾行业“内热外冷”,即国内持续造势升温,国外部分市场却因有的同行多次出现交通事故导致行业遭遇“寒流”,并引发全球投资热的降温,使得智驾企业的上市之路充满不确定性。
融资困难 IPO是“输血”的有效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前两年的“沉寂期”之后,整个智能驾驶行业近日几乎全体进入“发烧期”,纷纷寻求上市,其中包括Momenta、文远知行、佑驾创新、纵目科技、小马智行、地平线、如祺出行、黑芝麻智能、福瑞泰克、享道出行等。
“融资是智驾企业扎堆上市的主要目的之一,但也与行业景气度相关。”北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曾文翔表示,客观而言,智能驾驶公司研发投入规模较大,是“烧钱大户”,但近年来融资难度却在提高。数据表明,2022年以来,自动驾驶领域披露的融资额度由2021年的1591.9亿元锐减至205亿元,直接缩水至原来的13%。2023年的情况也并未得到好转,已披露的77起融资总金额约为83.67亿元,呈持续大幅下降趋势,说明行业仍未走出“寒冬”。比如Mo‐menta从2021年C+轮融资之后,至今没有披露新的融资进账。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已经连年亏损的智驾公司的困境。“正是因为募资市场在走下坡路,所以导致智驾公司不得不涌向IPO赛道,并自2023年以来激发出一波‘上市潮’。”他说,风险投资的减少与上市融资企业数量的增加,形成两条逆向走势的线条,也标志着智驾行业融资的主要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即由以往的风险投资、市场募资转向IPO融资。
事实上,国内有若干家智驾公司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大客户,如Momenta至今已获得汽车集团全球排名前十中几乎一半的客户,与通用、奔驰、丰田、上汽、比亚迪等车企开展了L2级智驾系统的量产合作。而且,Momenta的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也已经在苏州落地,上汽旗下智己品牌车型的IM AD智能驾驶系统就搭载了Momenta的智驾技术方案。
虽然如此,智驾企业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总体上,智驾行业仍然处于技术发展期,也是产业的投入期。”曾欣表示,这一阶段,技术处于发展之中,需要持续的投入。如行业目前就存在有图、无图,以及“雷达派”和“视觉派”等感知技术路线的不同选择,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方案,且不同的方案均处于发展之中,需要大量的投入来持续研发,不断改进升级优化,因此距离企业盈利还有不短的距离。也因此,智驾企业迫切需要融资,特别是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来获得前行的助力。
另外,在市场层面,目前,自动驾驶商业化变现困难,L4级自动驾驶只在部分地区处于试点示范或试运营阶段;封闭空间场景的自动驾驶虽然已有落地,但盈利仍难以实现,且乘用车自动驾驶法规要求严苛,现阶段也对自动驾驶企业的盈利空间形成挤压。由此,投资商也变得更为谨慎,企业需要寻求更多的融资渠道。
“行业发展及企业资金缺乏的现状倒逼智驾公司纷纷跻身IPO。”孙全澍认为,在募资困难,大多尚未实现自我“造血”,以及业务状况和估值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上市或是“输血”的一个有效方式。尽管各智驾企业心思不一,但总体上,如果成功上市就可以为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带来品牌溢价,获得市场更多认可。同时,上市能为公司后续的资本运作、并购和业务全球扩张等带来便利,也能给其他条件下的融资带来有效的帮助。进入股市,还能给智驾企业带来新的想象空间,一旦在股市中得到认可,股价上扬,则会为公司带来显著利好。从以往特斯拉、英伟达等科技公司上市的表现看,股市的确给了一些科技企业圆梦的机会。此外,上市带来的资金和品牌影响力,也更容易使上市的智驾公司招募或留住所需的高端专业人才,这也是智驾公司不断向上的真正动力之一。
包容度更高 港股、美股成为首选
在近来的这一波智驾公司上市潮中,不难发现,智驾公司上市目标基本都瞄准了港股或美股市场。
“尽管国内智驾企业距离世界一流企业还有差距,也在融资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但应该看到的是,本土智驾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这是境外上市的有利条件。”曾欣认为,港股、美股基本是代表了国际一流水平的资本市场,能够登陆这些市场,既需要实力,也需要企业自身有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而引来股市投资者的关注和肯定。他认为,近年来,中国智驾产业链企业迅速成长,其中一些企业在技术、市场、产品、品牌、生态等方面都有所斩获,具备了一定实力,并正在逐步向世界一流企业加速追赶,这才是智驾产业链企业勇于到境外股市抢滩登陆的重要原因之一。“试想,如果像若干年前那样与国外产业链企业实力相差悬殊,又怎能在中外产业链企业竞相角逐的中国市场脱颖而出?又怎敢到境外市场上市?”曾欣说,实力的迅速增长和竞争力的增强,是国内一些较具潜力的智驾企业纷纷涌向境外上市的底气。
的确,国内一些智驾产业链企业,已经在用实力发出走向世界的最强音。比如,瞄准港股上市的地平线,已经与超过数十家车企实现量产合作,目前公司累计合作的定点车型数量超过230款。此外,去年销量最高的10款国产新能源车型中有7款采用了地平线方案。
“相对而言,港股与美股市场的包容度更高,这也是国内智驾企业选择港股、美股的原因之一。”孙全澍表示,当前阶段,智驾公司研发成本大、产品落地难、募资难是令企业头痛的共同难题,智驾公司也都很希望尽快走出亏损“泥潭”。但是,眼下的行业环境使得它们很难获得融资,因为相比几年前,投资人的目光变得更为苛刻,也更关注回报率,甚至一些投资人对一直难以落地的L4级自动驾驶失去了耐心。“上市是破解企业难题、延续智能驾驶持续发展的现实出路。国内上市尽管‘门槛’有所降低,但为减少投资者的风险,依然有一些难以突破的界线。相比之下,无论是港股还是美股都更为宽松。”他说,像在美股上市,就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包括首次公开募集上市(IPO)、美国存托股证上市(ADR)、直接上市(DPO)、私募资金QIB上市(144A条例)、反向并购上市(RTO)、特殊目的收购上市(SPAC)等多种上市模式可供智驾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模式。而港股2022年也已引入特殊目的收购上市(SPAC)模式。同时,港股、美股的市场制度也较为完善,并有着更为灵活的上市空间,可以使企业快速进入资本市场,实现上市融资的目的。
“境外上市给了智驾‘独角兽’们更多把握国际市场的机遇。”曾文翔认为,国内智驾企业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业务开拓机会,以及谋求更多海外市场发展的可能。在当前A股IPO发行政策持续收紧、节奏放缓的同时,港股则在不断降低科技企业上市门槛。而且,国内也在支持科技企业赴港上市。前不久,中国证监会发布的《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中提出,将进一步加大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正是有了政策支持和多重有利条件,国内智驾企业才会出现境外上市的热潮,这也有利于国内智驾企业开阔眼界,逐步树立国际化思维方式,建立国际化企业管理模式,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上市成功,智驾企业就一定能顺利实现融资目标吗?是否就此进入“保险箱”了呢?现实显然并不是这样。
“答案是否定的。”曾文翔表示,智驾企业在境外成功上市,有可能在股市中受到热捧,但也有可能在股市中被贬低。股市的“天性”就是起伏不定,市值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而不是惟一依据,上市也不一定就能达成融资目标。例如,2021年4月登陆美股市场的图森未来,当时被称为中资背景下登陆美股市场的自动驾驶第一股,但是,其上市创出新高后一个月即跌破约40美元/股发行价,随后市值不断缩水,退市前图森未来最后一个交易日股价仅有0.25美元/股。期间,图森未来相继出现了董事会策反、合作伙伴解约等事件,并无奈将业务重心重新放回中国市场。直至2024年1月,图森未来被美国监管机构以泄露商业机密为由暂停一切商业活动,这也成为图森未来退市前“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4年2月,图森未来正式从美股纳斯达克市场退市。
与图森未来同命运的是禾赛科技。2023年2月,智能驾驶“激光雷达第一股”禾赛科技登陆美股市场,发行首月股价即冲上30.36美元/股高点,较发行价19美元/股上涨约60%。然而,禾赛科技也未能幸免于巅峰之后就下滑的尴尬,到2023年5月底其股价就跌至6.96美元/股。2024年2月,禾赛科技又因被划入所谓“实体名单”,股价再度下跌,最低下探至3.28美元/股。
当然,并不是所有上市智驾企业都一路坎坷。同为激光雷达头部企业之一的速腾聚创于今年1月登陆港股。在股价连续走平数月之后,速腾聚创于今年5月20日发布了超预期的一季报,当天股价上涨超过45%;随后6月11日公司股价再度破百元。虽然跟着大盘出现回调,但目前速腾聚创股价仍有54.75港元/股,高于发行价43元港元/股。今年3月港股上市的智驾解决方案公司知行科技也收获了良好的“运气”,上市后,公司股价一度从29.65港元/股的发行价,达到了最高115.60港元/股的高位。虽然后来一度下挫,但截至6月24日收盘,公司股价仍收于72.75港元/股,妥妥成为股市赢家。这两家港股上市智驾公司的表现,给不少公司提供了信心,引发随后智驾公司的港股上市热。
“现实社会中,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环境,都无时无刻不在互相影响,即使成为上市公司,也需要时刻警惕,规避风险,积极营造有利条件,才能在股市中有所收获。”孙全澍表示。
“其实,无论在哪里上市,只要是规范的股市及有眼光的投资者,都会更多关注智驾企业的实力和潜力。”曾欣认为,比如在美股,如今也有特斯拉、英伟达等市值较为领先的企业。港股中的知行科技、速腾聚创的股价之所以能经历考验,原因也是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因此,智驾企业只有立足行业前沿技术创新,始终围绕用户需求开发先进、安全、可靠的产品,并探索完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尽量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积极凝聚利好因素,努力成为头部企业,就能更容易在股市中达成融资目标,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