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摄
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专题论坛——北斗时空信息构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论坛日前在海淀区举办。论坛期间,正式发布了29项北京市北斗时空信息创新应用典型案例,还举办了第六届“北斗+”融合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
本次论坛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支持,中关村空间信息产业技术联盟、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承办。
“星池计划”2026年完成组网
为推动落实《北京市北斗时空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促进方案成果落地,中关村空间信息产业技术联盟征集了北京市北斗时空信息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场景案例,并于论坛现场正式发布。
通过专家评审,共有29项企业案例入选北京市北斗时空信息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其中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椭圆时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海淀企业应用案例入选。
椭圆时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即时广域综合感知服务提供商,本次入选的“同时相多模式遥感数据融合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应用项目”是基于该公司“星池计划”星座同时相多模式遥感数据融合技术,可针对自然保护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全色、多光谱、高光谱、红外、GNSS-R等多模式遥感数据采集,在充分融合后为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数据分析提供可靠的空间数据底座支撑。同时,对目标区域可进行优势生态物种的识别或者外来入侵物种的识别,形成植物物种识别算法,构建目标区域的生态物种监测系统,对重点区域定期提供动态监测报告。该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开展落地应用,未来可推广至全国1.18万个自然保护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据该公司高级产业合作经理陈峥介绍,公司自建并运营卫星星座“星池计划”由112颗智能卫星构成,目前已有3颗卫星在轨,计划于2026年完成组网。届时,星座可实现通导遥一体化、感知孪生一体化、空天地海一体化,为“双碳”治理、生态保护、应急管理、智慧海洋、基础设施监管、智能自主作业等众多领域提供多维度的空间信息产品和服务。
“北斗+”全国总决赛收官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第六届“北斗+”融合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据了解,大赛以空间信息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为重点方向,兼顾“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征集项目聚焦以北斗导航、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卫星通信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创新和跨领域综合应用。参赛项目融合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出在交通、农业、金融、电力、防灾减灾、民生等行业的应用,重点体现参赛项目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的作用。
本届大赛共征集项目200余个,经过线上复赛,最终有3项高校项目以及3组企业项目在决赛现场进行了精彩的路演。海淀企业星测未来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的“基于超异构体系与智能化算法的遥感卫星在轨实时信息提取技术”项目获得企业组二等奖,罗维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时空定位感知网”项目获得企业组三等奖。
星测未来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卫星推动世界进步”为使命,借助高性能星载边缘计算能力为驱动,提供全流程的星上智能应用服务解决方案的新技术企业。大赛获奖的“基于超异构体系与智能化算法的遥感卫星在轨实时信息提取技术”是一种在遥感卫星上对光学图像进行目标检测的技术。它能够快速识别和定位图像中的建筑物、车辆、船只等几何目标,并将相关信息下传至地面站或者终端。这种技术避免了将大量的图像数据全部下传到地面站再处理的传统模式,从而节约了时间和资源,增强了遥感卫星的效能和应用价值。
公司联合创始人曹德志表示,公司核心团队成长于清华大学发起的学生科研项目“天格计划”,已研发并成功在轨运营多款高性能星上智能处理平台。目前,公司已有15颗载荷成功在轨经验,具备批量交付能力,预计到2025年,公司智能载荷在轨数量突破300颗。
海淀区作为北京市“南箭北星”产业布局中“北星”主要承载区,培育和集聚上百家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近期,我区发布了《海淀区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2028年)》,旨在围绕卫星制造到时空信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不断做优做强空天信息产业优势长板,加快打造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未来,海淀区将加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创新高地,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助力北京市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记者 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