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与不累的辩证法
2024-07-15 10:1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一般来说,工作强度大、难度大,人就会累一些。工作比较清闲,节奏不紧张,强度也不大,人就会感觉轻松一些。

人不是铁打的,生理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因受条件限制,为了工作,不得不牺牲身体健康乃至生命的情况难以完全避免。比如,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中,就有一大批人民的老黄牛、人民的骆驼式的人物。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夜以继日,积劳成疾甚至牺牲生命……像任弼时同志、罗荣桓同志、陈赓同志就是如此。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在今天的和平时期,我们有更好的条件生活工作,更需要处理好健康与工作的关系。实际上,来自生活和工作上的累可以分为身体累和精神累两种。这两种累虽性质不同,但会互相影响。总体来说,身体上的累比较容易消除,精神上的累比较让人难受,身心俱累是最令人难以承受的。

但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告诉我们,累和不累之间也不是绝对的。

喜欢了就不容易累,不喜欢就容易累。比如打篮球和割麦子都需要付出体力,但是很多人就会觉得割麦子很累,而和小伙伴们一起打篮球,一起做游戏,就不会很累,而且浑身是劲。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虽然是在说学习,但放在工作当中也完全正确。如果从工作中能够发现乐趣,以工作为乐,那么枯燥的事情也不容易让人感到累了。

精神愉悦了就不容易累,精神困顿就容易累。比如两个好朋友一起走路,就比一个人走路感觉轻松。小时候为了看一场喜欢的电影,一群小伙伴奔走二十里地到县城也不觉得累。同样是学习,遇到喜欢的老师、喜欢的课程,就会思维活跃,连功课也变得容易多了。其实精神愉悦、精神困顿,不光影响人主观上感到累不累,也非常影响人的健康。实践证明,同样是因为打仗受伤,一般来说,打了胜仗的人伤势就容易恢复,而打了败仗的人伤势就不容易恢复,甚至是很轻的伤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精神主动了就不累,被动就容易累。抗美援朝时期,我军发起冷枪冷炮运动,涌现了一大批像张桃芳一样的神枪手,让敌人心惊胆战,到后来连大小便也不敢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敌人们肯定会非常感到“累”。那是因为我军是主动的,敌人是被动的,我军战士是越战越勇。再比如,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过去是被迫给人家劳动,现在是为自己劳动、主动劳动。同样是烈日下的劳作,那么前一种情况下就会觉得累,后一种情况就不会觉得累。

有成就感不容易累,没有成就感就容易累。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工人都是建筑工,每天都参与建造一座教堂。一个人每天唉声叹气,说天天砌砖头,有什么出息!他就觉得很累。另外一个人则说我在做艺术品,我在修一座圣殿,就不会觉得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中,很多同志参与国庆游行、观礼活动,虽然工作强度超大,但心里充满着自豪感和幸福感,身体上也就不觉得那么累了。

境界高了不容易累,境界低了容易累。有一个大夫给我讲,他开着几家医院,每天也要看很多病人,也有一大堆事务需要管理。从体力上说,每天压力都不小,但为什么还能坚持下来?他说,那是因为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他都想,我这是要去帮助别人,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我心里感觉很宁静,很幸福。周恩来同志一辈子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工作强度非一般人能比拟,但“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信念,激发了他强大的动力,因此,即便是超强度的工作,他也不觉得有那么“累”。

总之,累,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我们是能动的唯物主义者,既要重视尊重生理承受能力和规律,处理好工作与休息的关系,又要重视精神因素,以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保持健康,提高工作实效。


作者:

常山风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