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悠长夏日的翩然而至,学校师生满怀憧憬,精心规划着多彩的暑假蓝图。从书页的静谧到户外的欢腾,每一步都承载着对自由的向往。但在这份轻松与惬意中,健康与安全的弦不可松懈。应急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刘丽利特地为师生们定制了一份暑期健康与安全指南,旨在守护每一位师生的身心安康,让这段假期时光不仅充满乐趣,更添一份安心与保障,确保大家都能以最佳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一、暑期易发多发的疾病预防
1. 中暑防范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10点至16点进行户外活动,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进行锻炼和游玩。
充足补水:随身携带水壶,定时补充水分,尤其是在运动或出汗后,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以补充电解质。
穿着透气:穿着轻便、宽松、透气的衣物,颜色以浅色为主,减少吸热。
防晒措施:涂抹高倍数防晒霜,佩戴遮阳帽、太阳镜,使用遮阳伞或防晒衣。
2. 呼吸道疾病预防
空调使用适度:室内温度不宜过低,建议设置在26℃左右,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和外出归来时,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洗双手。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3. 消化道疾病防范
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尤其是街边摊贩的熟食和冷饮。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处理。
合理膳食:注意荤素搭配,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餐具消毒:外出就餐时,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馆,或使用一次性餐具,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 蚊虫叮咬预防
物理防护:穿浅色衣服最好长袖长裤,使用蚊帐、纱窗等防蚊工具,减少皮肤暴露面积。
化学防护:在户外活动前,涂抹驱蚊液或佩戴驱蚊手环等驱蚊产品。
环境清洁:定期清理居住环境周围的积水容器和垃圾,减少蚊虫滋生。草地、水潭、池塘都是容易滋生蚊虫的地方,应尽量远离。
二、科学用眼
暑假是孩子们视力问题的高发期,长时间面对电子产品和不合理的用眼习惯容易导致近视加深。
定时休息:遵循“20-20-20”原则,即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约6米)的地方,持续20秒以上,以缓解眼部疲劳。
控制屏幕时间:合理规划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并尽量选择大屏幕、高分辨率的设备。
良好用眼环境:保持室内光线充足且柔和,避免在昏暗环境下阅读或观看屏幕。
眼保健操:每天做一到两次眼保健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眼部肌肉紧张。
三、食品安全
1. 选购食品:选择正规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食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食品标签。避免购买过期、变质、包装破损的食品。
2. 储存食品:生熟食品分开储存,避免交叉污染。冷藏或冷冻食品应按照要求储存,确保温度适宜。定期清理冰箱,避免食品过期或变质。
3. 加工食品:烹饪前彻底清洗食材,去除表面的农药残留和细菌。烹饪过程中要煮熟煮透,特别是肉类、海鲜等易滋生细菌的食品。使用清洁的厨具和餐具,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4. 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馆就餐,避免在路边摊或卫生状况不佳的小店用餐。避免食用生冷、半熟或来源不明的食品。
四、旅行安全
1. 行前准备:了解目的地天气、交通、医疗等基本情况,做好行程规划。准备必要的药品和急救用品,如感冒药、助消化药、创可贴、消毒液等。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和必要的旅行证件,如学生证、护照等。
2. 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酒驾、不疲劳驾驶。选择正规交通工具,避免乘坐非法营运车辆。外出时尽量结伴而行,保持通讯畅通,告知家人或朋友自己的行踪和计划。
3. 防范意外:在海边、山区等自然景区游玩时,注意遵守景区规定,不擅自进入危险区域。参加水上活动时,务必穿戴救生衣等安全装备。注意防范雷电、暴雨等自然灾害,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
五、预防溺水
溺水是暑期常见的安全事故之一,为了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以下是一些预防溺水的关键措施:
1.选择安全场所:游泳或进行水上活动时,应选择有救生员和安全设施的正规场所,避免前往未知或危险的水域,如水库、河流、湖泊等。
2.结伴而行:尽量不要单独进行水上活动,应与同伴或家人一起前往,并相互关照。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更应在成人监护下进行游泳或水上活动。
3.了解自身状况:在参与水上活动前,应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史,应避免参与高强度的水上活动。同时,注意不要在饱食、空腹、酒后或服药后下水游泳。(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4.做好热身准备:下水前应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以防因水温过低或身体突然剧烈运动而导致肌肉痉挛或不适。
5.掌握自救技能:学会基本的自救技能,如遇到危险时如何保持冷静、如何呼救、如何利用漂浮物保持浮力等。同时,了解并掌握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技能,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救助他人。
6.遵守规定:在游泳场所或自然水域游泳时,应遵守相关规定和警示标志,不要擅自进入深水区或禁止游泳的区域。
专家介绍
刘丽利,应急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硕士。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近30年,曾在中日友好医院儿科进修学习一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小儿心血管系统疾病、儿童保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保健有较深入的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朝阳区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朝阳区医学会鉴定专家库成员。主译《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原理与实践》、参与编译《急诊与现场急救实用指南》等论著4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科普书2部,院级课题3项。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刘丽利
监制:彭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