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的事情有价值,即使稍微挤占一点空间也没关系。”最近,武汉外卖小哥赵彬火了。在送外卖时他总会随身携带一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路上遇到有人需要紧急治疗便可及时伸出援手。
身背“救命神器”,关键时刻出手,小哥的“侠义”值得点赞。医学上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指的是一个人出现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等猝死症状后,4分钟内通过急救措施可最大程度挽救生命。反之,每延迟1分钟,急救成功率就下降约10%。而作为一种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医疗设备,AED不仅便携,且不需要频繁充电、保养。当AED跟着外卖骑士走街串巷,原本固定的急救资源一下子就流动了起来。
“背着AED送外卖”引发热议,也反映出社会对公共安全的普遍关注。突发急症、意外受伤、水火险情……对个体而言,所谓的“生死瞬间”其实防不胜防。有数据统计,我国心跳骤停总体发病率达十万分之97.1,且有上升趋势;每年约有55万人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发生在医院之外。近年来,各地都多渠道加大投入,不断提升AED等设备的覆盖率。以北京为例,不仅发布了重点公共场所AED电子地图,还与120调度指挥系统联通。但问题在于,我国拥有应急救护培训证书的人占总人口比例还不高,熟练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人也不多。大伙儿或许也有这样的热心肠,可危急关头要么担心技能不过关,要么怕帮了倒忙,恐怕还是不敢出手。
提升整个社会的急救能力,要保证设备“有得用”“找得着”,还要“有更多人会用”,令其能真正派上用场。眼下,有地方强制性规定,如地铁、机场、铁路、公交站等公共场所服务与执勤人员须通过相关考核才能上岗;也有街道面向社区工作者和外卖小哥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这些举措的思路都在于,让“身边的你我他”用得准、做得对。接下来,还要想方设法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入社区、校园、企业等,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到2030年将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3%及以上。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急救意识,增加实操机会,也是在进一步筑牢城市生活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