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7 14:52
百家姓,蔺。
蔺,即马蔺,亦称“马兰”“马莲”“蔺草”。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绿色的茎细圆而长,坚韧光滑,可以编席、系物、造纸。根须可制成刷子。紫色的花儿,大约盛开于5月至6月。果期大约在6月至9月。
马蔺的各个部位均可入药。根、叶、种子可以破宿血、养新血、合金疮、止痛祛瘀、清热解毒;花儿晒干服用可以利尿通便。
以蔺为姓,开创了崭新的局面,也留下很多不一样的传奇。
蔺姓出蔺邑
很久以前的那个夏天,当马蔺在湖泊沼泽之地展露笑颜时,一下子就吸引了古人的目光。
看哪,青绿的长叶里,正开着紫色的花,青、绿、紫相互映衬着,好似朗朗晴空和稳稳大地融合而成的广博色彩。更令人惊喜的,是茎细长的纤维,粗细均匀,软硬适度,韧性强劲,真乃草中精品也。人们便开始采集马蔺,用它来编织绳索,捆绑物品,生活变得方便起来。接着,人们又用马蔺编织草席,丝滑、柔韧,令与之相触的肌肤格外舒服。于是,远古时代的华夏女子赤脚在编织精美的马蔺席垫上翩翩起舞的场景,出现了。多么绚烂多么美!
就是从那时开始,华夏民族一改直接坐地的习俗,崇尚“席地而坐”了。马蔺,好像自动带来了“席地而坐”这个成语。席地,即把席子铺在地上,原指古人铺席于地、坐在席上。到了现代,也泛指直接坐在地上。
席地而坐,挺有好处。盘腿或跪坐的姿态,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柔韧度,能够有效地缓解压力,促进血液通畅地循环于上身,使人体脏腑得到充足的滋养。坐在马蔺草席上,更是健体。马蔺除了有医药学上的功效,还以平直细密、吸汗降温、养生环保、经久耐用等作用,令人身心平静安宁。
马蔺也延伸出了蔺地。蔺地又称蔺邑,因为生长着高质量的马蔺而得名。蔺邑早在商代就有了,春秋时期成为晋国的蔺邑,战国时期成为赵国重镇。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卿韩厥的玄孙名字叫韩康,在赵国做官,食采于蔺邑,就以封地蔺邑命名,称为蔺氏。韩康也成为蔺姓的得姓始祖。蔺氏得姓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属于以邑为氏。
不过,产生了蔺姓的蔺邑一直在被争夺。进入战国后,秦赵两国曾长期对峙,拉锯战不断,蔺邑的归属地也在秦赵之间不断更替。公元前351年,秦国曾趁赵魏两国在漳水之滨盟誓之际进攻蔺邑。蔺邑约为今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一带,地处秦赵边界,两国隔了条黄河,秦军东出渡河即可。但这次秦军并没有取胜,直到23年后才夺得蔺邑,《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疵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取我蔺、离石。”公元前328年,赵国派赵疵率军与秦军作战,在河西之地败亡被杀,之后秦军夺取赵国的蔺邑和离石两地。可能因为界河的阻挡,秦国管理起来不方便,不久蔺邑和离石重新回到赵国。15年后,即公元前313年,秦赵边界又发生了一场大战,蔺邑又落到了秦军的手中。后来又被赵国夺回,曾短暂归属过魏国。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公元前261年,秦昭王再次攻占了蔺邑,蔺邑正式成为秦地。
幸亏,蔺邑归属权的不断变更,没有影响到马蔺的生长。蔺邑里的马蔺,始终繁茂,并被人们使用着。韩康的后裔子孙蔺姓,也一代一代地流传。
蔺相传佳话
韩康的后裔子孙中,代表人物是赵国丞相蔺相如。
蔺相如除了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功绩,还为汉语言文学作出了贡献,他的生平带来了诸多成语,每一个都是生动的故事,画面感很强。
赵惠文王时,秦昭襄王写信给他,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蔺相如奉命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他看出秦昭襄王没有以城邑给赵国作抵偿的意思,便据理力争,巧妙周旋,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将和氏璧藏于怀中,从小路逃出,送回了赵国,“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渑池之会”中,蔺相如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秦国,使赵王免受秦王的羞辱。之后,蔺相如因功被任为上卿,居官于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蔺相如,认为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身份卑微,耻居其下,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其以大局为重的精神感动了廉颇,廉颇便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刎颈之交,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展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忠诚、大度,带来了赵国那时的强盛。马蔺,也繁茂在那时的赵国。大家争相编织和使用马蔺草席,制作马蔺草席的基本程序已和现代相似:第一步干燥,将马蔺晒干或烘干;第二步分类,挑选出优质的马蔺待用;第三步编织,采用手工等方法,编织出纹路细密平整的草席;第四步喷涂,在成形的席面上喷涂一层保护膜;第五步缝制,在草席周边用布缝制包边,用来装饰和防止边角磨损。
与马蔺草席相伴的时光,安详而欢乐。只是,这难得安逸的流光中,终究还是出现了“胶柱鼓瑟”这个成语,这应该是与蔺相如有关的最后一个成语。顺着这个成语望过去,赵国的衰弱已然显现。
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听信秦军间谍散布之言,用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来代替廉颇统领大军与秦军作战。彼时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劝阻赵孝成王,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意思是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水把调弦的柱粘牢再去弹瑟那样;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随机应对与灵活变通。这就是成语“胶柱鼓瑟”,也作“胶柱调瑟”,意即鼓瑟时胶住瑟上的弦柱,就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赵孝成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主将。结果不出蔺相如所料。长平之战中,秦国大将白起率领大军击败了赵括,将其射杀,并将俘获的数十万赵国军队全部坑杀。紧接着,白起趁热打铁,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长达一年多时间。亏得楚国、魏国、韩国、燕国、齐国及时出兵援助,逼退了秦军。赵国才免遭亡国之险。在五国出兵救助赵国期间,蔺相如病逝。
因蔺相如而创造出来的成语,让人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参悟人生。
蔺医留传奇
真正富有开创性的蔺姓,是中国骨伤学科的奠基人蔺道人。他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对后世骨伤学科的发展影响深远。他留下的《理伤续断方》一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学科专著,为中国骨伤学科的奠基石。
蔺道人这位开创者,低调内敛。他大约生活于唐代中期的长安,真实姓名不见史载,仅以蔺为姓。因其原是道士、僧人,曾一边修道,一边为伤折患者诊病疗伤,后人便称其为“蔺道人”“蔺道者”。唐代会昌年间(公元841年-846年),唐朝政府推行废止一大批寺院、促使僧道人员还俗从事生产的政策,这时候已到晚年的蔺道人,只得离开长安。他来到江西宜春钟村,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买了数亩田地,盖了几间草房,过着隐名埋术的生活。马蔺制成的刷子、编织的草席是他常用的家居用品。他时常盘坐在马蔺草席上,打坐,冥想。还与当地结识的知己邓先生对坐于马蔺草席上,饮酒对歌,谈山中乐,道林间欢。
钟村有一位姓彭的人,时常与蔺道人往来,帮助他种田耕地,两人关系很好。一日,彭氏的儿子不慎跌伤,“折颈挫肱”,折伤了颈椎、肱骨,痛苦异常而得不到治疗,彭氏非常着急,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蔺道人。蔺道人这才重操旧业,以自己高明的整骨技术,为彭氏之子治愈了伤痛,避免其成为残废。彭氏这才知道,蔺道人原来还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者。此后,蔺道人的医名迅速传开。因来者众多,影响到了蔺道人的隐居生活。蔺道人便将医疗技术和整骨书籍传给彭氏,“取方授彭”,并让彭氏答应,不能以此聚财,不能传授给心术不正的人,“无苟取,毋轻售,毋传非人”,然后又另觅静处安度晚年了。在蔺道人传授的医术中,有一项针对闭合性骨折需要采取“小夹板”来固定的方法,就用到了马蔺,即以杉树皮、苎麻绳、马蔺、绢片作为夹缚固定的材料,将杉树皮数片放置于伤肢周围,每两块之间留一空隙,用苎麻绳、马蔺茎枝捆扎。
得蔺道人真传后,彭氏亦成为远近知名的医家,他恪守“毋传非人”的誓言,当江西观察使派人来索书时,他亦避之。后人仅得蔺道人编撰的书之最后一卷,即《理伤续断方》,又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蔺姓,早在冥冥之中,就与医药和道结缘。东汉有一位名为韩康的高士,与蔺姓得姓始祖韩康同名。两个韩康的巧合,奇妙地展示了此份因缘。
高士韩康,字伯休,是西晋医药学家、史学家皇甫谧《高士传》中的人物,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讨价还价。有一次,一位女子向韩康买药,韩康坚持不讲价。女子发怒:“你莫非就是韩伯休?才不让还价!”韩康听罢,仰天长叹:“我本来想要逃避现实,不料今日连女子都知道我韩伯休,我何必再卖药!”于是收拾行囊遁入山中隐居去了。后人遂借“韩康”指代隐士,亦泛指采药、卖药者。
真正的高人,不在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在意被低估,不会轻易抛头露面,更不会沽名钓誉。他们注重的,是精神之高雅厚重与内涵之实在广阔的契合,以能开创高格局、有腔调、有力量、能利人的局面为荣。好似马蔺,在意的,是成为药草和草席的荣光。(责编:沈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