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艺术中心新空间剧场:打造“破圈”舞台
北京商报

2024-07-17 17:18 语音播报

热点关注

“洋得冒尖儿,土得掉渣儿”是老北京形容天桥时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这里有从高雅到民间各式各样的文化,五行八作、什样杂耍汇聚于此,也构成了天桥独特的文化基因。2023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首次推出15家演艺空间培育项目,天桥艺术中心所打造的“新空间剧场”入选,获得市级层面第一次针对演艺空间的培育支持。通过活化利用专业剧场公共空间,创新演艺内容,天桥艺术中心陆续规划《猫神在故宫》《男巫客厅》等精品演出与观众见面,在促进公共空间与观众互动融合的同时,“老天桥”也翻开了文化地标打造的新一页。

“新空间剧场”

走进天桥艺术中心,12米高古戏楼的典雅之美与现代专业剧场的流光溢彩交相呼应,而在剧场的3层,原本的闲置空间展现出新样貌,天桥艺术中心所打造的演艺新空间项目——“新空间剧场”就在这里。

“在构建这个空间时,初衷是探索文化消费体验方面的新模式和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的更多可能性,同时也考虑到城市更新中大量闲置空间的问题,因此尝试将闲置空间与演艺文化进行多元融合,以实现展演商一体的目标。”天桥艺术中心演出经营中心总监姜琼谈道。

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天桥艺术中心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杨树聪表示,早在2016年,演艺新空间的概念还未进入大众视野,天桥艺术中心便开始尝试通过在公共空间布置展览来提升场地的商业价值。当专业剧场的闲置空间逐渐展现出商业潜力,经过与剧场的演出业态相结合,打破了传统剧场模式的“新空间剧场”才与观众见面,新的互动形式和经营模式也让“天桥人”看到了创造新盈利点的机遇。

将非标准剧场的公共空间转换为专业的演出场地,摆在“新空间剧场”团队成员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克服空间的限制。

姜琼指出,“新空间剧场”在打造的过程中避免了使用过多与空间不协调的大型灯光,变被动为主动,因地制宜地利用空间限制,突破常规的镜框式舞台,通过环境式和氛围式的布景来聚集人群,打破与观众的“第四面墙”。同时,通过设计预演区、主演区和出口商店,将舞台之外的区域转化为剧目故事中的一部分,从而增强公共空间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克服空间的限制,还能为观众带来更为独特和沉浸式的观演体验。

“‘新空间剧场’打造的沉浸式剧目《猫神在故宫》,有15%的观众并非来自我们剧场的常客,而是旅游人群。”姜琼谈道,今年“新空间剧场”还将从“老天桥”古彩戏法的现代诠释角度推出新作品《男巫客厅》,希望通过基于传统文化、京味儿文化进行焕新打造的两部作品能培养儿童与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的兴趣,而培育年轻观众,也是每个演出行业从业者所期待的事。

“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

既是北京城市记忆的老地标,又是首都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空间,在杨树聪看来,天桥艺术中心要打造的是一个“国际、时尚、大众”定位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杨树聪谈到,在“新空间剧场”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场域条件设置体验区、文创区、互动区等,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艺术体验。

作为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天桥艺术中心拥有大剧场、中剧场、小剧场和多功能剧场四个剧场,共有近3300个座位。自2015年开业至今,天桥艺术中心共计上演了1400部剧目,演出场次达5588场。2023年,天桥艺术中心共上演剧目211部,演出场次968场,总票房达到1.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天桥艺术中心的“新空间剧场”正在尝试融入更多样化的剧目类型,包括音乐剧、戏剧、传统曲艺等更具融合性、先锋性、交互性的作品。

“天桥艺术中心始终将打造一个集文化、商业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作为努力方向。演艺新空间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其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向仍在不断探索中,我们期待新空间能够逐渐成熟,成为文化艺术领域的一股新力量。”杨树聪如是说。


编辑:杨子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