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绿色大宝库”开启回馈模式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2024-07-17 20:03 语音播报


通过大尺度建绿、大密度增绿,城市副中心森林面积已超45万亩,有效弥补了首都东南部地区生态短板,展现出北京平原地区森林城市的独特面貌。

这么多林子种下去,给副中心带来哪些变化?连日来,记者走访张家湾镇、潞城镇、漷县镇新型集体林场发现,一片片看似普通的林地,已经成为一座座“绿色大宝库”,发挥着多种延伸效益,带给人们丰饶的馈赠。

林深景美

雉鸡土拨鼠纷纷安家落户

新型集体林场,新在哪儿?通州区林业工作总站一位工作人员说,相比传统林场、社会企业,新型林场不搞“大锅饭”,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开展运营管理,严格依据管护标准和工作月历护林养林,并对职工进行科学量化考核。

作为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区早在2019年就在潞城镇试点成立了新型集体林场,截至目前,张家湾、台湖、西集、宋庄、马驹桥、于家务、漷县均已成立新型集体林场。通州区所有平原生态林养护工作,已全部从社会企业负责改为由新型集体林场接管。

新型集体林场把林子管得怎么样?小动物们有“发言权”。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视频——草地上,一只圆滚滚的土拨鼠正在谨慎觅食,眼睛亮得像黑珍珠;密林里,两只雉鸡正在悠闲踱步,阳光照到它们身上,羽毛鲜艳夺目;河岸边,一群白鹭次第降落,纷纷扬扬如雪白的精灵仙子……它们都是红外相机从副中心林海中拍摄到的动物明星。

副中心从2021年开始在新型集体林场里安装红外相机进行野生动物监测,到现在已经累计安装了上百台。这些设备24小时工作,安装的位置相当隐蔽,很难被动物们察觉。通过分析这些影像资料,新型集体林场的工作人员可以更加了解野生动物的习性,适当优化林场建设内容,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

“生态库”形成的背后,得益于本市林业工作思路上的转变。以前的森林养护,大家往往只关注树木本身,以为树木长好了,森林就养好了。其实不然。以副中心为例,新型集体林场要全要素经营森林,综合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等各个要素,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经营森林。

就近上班

“老的哥”家门口当上护林员

林子大了,周边村民来钱的路子也多了。土生土长的张家湾镇前街村村民王佑才,曾经开过19年出租车,从“黄面包”一直开到伊兰特,绕着北京城开了200多万公里。这位“老的哥”,曾落下很多职业病,颈椎、胃都不舒服。

2020年,王佑才经过培训,到张家湾镇新型集体林场当上了护林员,负责前街村周边林地的管护工作,除了“五险一金”,还有意外伤害险,每月到手5000块钱。“林子里环境好,活儿也不累。天天抬头看树,颈椎病好了;到点儿就能回家吃饭,一日三餐都很滋润,胃也没再疼过。”老王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目前,按照“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的原则,张家湾镇集体林场每年的用工量约在上千人,其中正式工就有300多人,超过8成来自周边村子。几年下来,老王已经当上了班组长,组里有10多个人,一起管护1000多亩林地。

张家湾镇新型集体林场这座“钱库”创造的经济效益可不止于此。利用林下空间,林场在柳营村种了近100亩中药材,直接供应给村口的药材厂;在后南关村种了10多亩赤松茸,供应给通州城区的单位食堂;他们还在后街村种了400多亩丹麦草,作为园林绿化产品对外销售。哪片林子下适合种什么,都是林场工作人员请来专家论证后得出的结果,根据林子长势,林下作物种植方案还会进行调整。

触摸自然

孩子们爱上“森林小院”研学课

潞城镇兴各庄村南侧,由传统苗圃改造而来的“森林小院”不仅开发了农作物种植、中草药种植等林下经济,还引入了向日葵花海、帐篷露营餐饮等旅游业态。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一处科普教学课堂。

一个多月前,通州区科文旅研学营的孩子们走进了小院膜结构教室,他们把不同颜色的植物落叶拼在一起,再拿小锤轻轻敲击,提炼叶片中的色素,最后拓染到白布上,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潞城镇新型集体林场场长岳天敬说,林场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团队合作,针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了以自然生态教育为主线,融合农、药、林、艺术、科技五个领域,打造“森林+”系列主题课堂。除了植物敲拓染,小院还长期为孩子们准备葫芦烙画、我会种蔬菜、神农尝百草、叶脉书签、无土栽培等活动。

无独有偶。坐落在张庄村地块上,由漷县镇新型集体林场打造的森林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也在源源不断地吸引学生们。去年5月建成开放后,半年时间内就接待了亲子、研学等森林科普教育活动100余场,累计人数近万人。

张庄村位置不算优越,从通州城区驾车过去也得至少40分钟。村子周边学校也不多,为什么森林文化科普教育基地这么火爆呢?原来,漷县镇新型集体林场的办法与潞城镇类似,通过“引进外脑”提升课程竞争力——专业教材编写团队为这里设计编写了森林植被、森林土壤、森林水文、森林动物四大主题的课程,每一主题课程按照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进行划分,每位学生还会领到一份包含教学材料、手工材料、实践材料在内的实体课包。

科技示范

“智慧大脑”让护林倍儿规范

记者采访中发现,新型集体林场还是很多新科技的应用示范窗口。

从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出发,沿着张采路向南,林子越来越多,后坨村西口,一座小楼即是张家湾镇新型集体林场驻地。

会议室里,场长张红丰召集林场养林护林、质检安全、行政管理等模块的负责人,对照工作计划考核效果。“因为管理不够精细,传统林场容易出现工人积极性不高、专业度不够的现象,集体资产也很可能流失。”张红丰说,“新型”二字首先体现在智慧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上,自打2021年引入“智慧大脑”,林场所有固定资产的购置、入库、验收、到货以及后续报废流程,全程实行了电子信息化管理。

林场对护林员的管理也比传统林场规范得多。护林员每天一上班,就会收到一张工单,上面清晰地列出了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放在过去,都是带班的队长口头传达。”工人老李说,任务完成之后,林场还有效能检查组,生成验收单和改进单,“种树、养树的工作,就像在工厂加工零件一样规范。”

张家湾镇新型集体林场管辖的数万亩林地里,有不少带有二维码的标识牌。市民打开手机“扫一扫”,就进入了林场养护信息系统。这处林地的简介、包含的树种、养护组长、区域片长的姓名电话,以及今年每个月的养护项目,甚至森林病虫害预警和主要害虫的图片等全都跃然屏上。

北大化村70多岁的于翠芹,通过这些标识牌学到了不少知识——给林子打药,他们用的是低毒生物制剂,虫子吃了受不住,可鸟儿吃了没事儿;修剪下来的树枝,现在也不带回家烧火了,就地给小动物们搭个房子。老人说,上了岁数喜欢清静,在她心里,家门口的林地比城里的大公园还要好。

聚焦副中心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