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下关五塔寺路新生记
2024-07-18 08:5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五塔寺路路边的柳树挺拔,柳枝垂岸

南长河是京城水系游船的必经之路

路边长河观柳成为一大景观

精细化改造提升后河道护坡改成了游河步道

南长河游船经动物园、紫竹院直达颐和园

河上建造起3座小桥,两岸修建10个景观码头

七色霓虹灯带映照长河光辉耀眼

五塔寺路在明媚阳光中多姿多彩

“这条路变化太大了!原来这儿特别乱,遛弯都不愿意上这边来。现在这路也修了,还新建了公园,可真美!”近日,五塔寺社区居民张女士对家门口前五塔寺路环境的变化连连称赞。近年来,北下关街道协同各级单位部门全面推进五塔寺路周边全面整治工作与城市更新。如今,一条以河为脉、以绿为带、古意盎然的景观路与配套公园呈现在居民面前,不断提升街区品质,丰富百姓生活。

“巷”里行

欣欣“巷”荣新面貌唤醒街巷新活力

五塔寺路是前往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和北京动物园西北门的主要通道。曾经,这条路在周边居民眼中可“不好走”。路的西段为双向车道,宽16米,越往东越窄,东段的路直接缩成了单行线,宽只有7米。路上没有设计专门的自行车道,人行便道也十分狭窄,人走着走着就会被“挤”到马路上来,被迫出现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混行。“堵得慌”是当时居民对这条河边路常有的感受。

人车分离,是当时五塔寺路改造的首要任务。“我们将架空线全部入地,路边停车场平移挪走,属于背街小巷的五塔寺路划定了单向与双向行驶区域,在基本不改变路面宽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专门的自行车道,绿地中更是加设了‘步入式’景观小径。”北下关街道责任规划师张嘉岷介绍。

随着改造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原本人车混杂、景色单调的背街路,逐渐变成了历史。虽然五塔寺路全长只有870余米,但是路边的柳树挺拔、柳枝垂岸,此处的长河观柳成为一大景观。在南长河河边,不管是附近的居民还是外地的游客,来到这里都会驻足欣赏此处的美景。

“我经常带小孙女沿着这边的河岸走回家,小孙女边跑边抚摸着柳条,我也欣赏着河边的垂柳,一边看着孩子快乐地奔跑,一边看着美景,心情特别好!”在五塔寺路边牵着小孙女的张奶奶表示。

“巷”新力

老巷新生焕新颜续写城“事”新篇章

过去,五塔寺地区集聚了一些城中村,城市面貌杂乱,城市功能品质亟需提升。在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契机下,五塔寺地区迎来了城市更新,环境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历史文化魅力得以彰显。

“现在五塔寺公园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片平房区,面积很大,当时入住的也都是周围单位的职工。我们从2019年开始启动此片平房区环境整治,到2021年,陆续让这里的居民住进了高楼,百姓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后来,也是因为考虑到这里邻近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我们就想,不如把这里建成一个公园,文化、环境相得益彰,也方便周围居民来这里散步遛弯。公园建起来以后,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了,地区环境品质也提升了,可谓一举多得!”张嘉岷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真觉寺金刚宝座,又称五塔寺塔,位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因其在一个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称五塔寺塔。1961年3月4日,真觉寺金刚宝座(五塔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看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放满了从北京各地收集的石碑、石像,矗立在庭院中心的金刚宝座塔,也成了博物馆内最大的藏品。

2023年,五塔寺公园西区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此处变成了城园相融、蓝绿交织、充满活力的城市水岸客厅。张嘉岷介绍,五塔寺公园分为东、西两区,总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公园整体设计以城市更新生态建设为底色,以五塔寺历史文化内核为轴心,长河风光带为串联,旨在打造长河文化品牌特色公园。

记者步入公园内看到,这里以仿古砖石景墙、金石碑帖、书法艺术等为点缀,营造地书广场、碑帖景墙、金石沙坑等景观,再加上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让此处的景色更具古香古色。园内东侧处适当留白,形成良好的观塔透视线,以宽敞的草坪、原生乔木为景观,远处的红墙与五塔成为东侧的画面焦点,打造园内最佳网红打卡地。

“五塔寺公园是我们每天必来的公园,我们老年舞蹈队在这里练练舞、遛遛弯特别好,街道工作人员也经常请人来打扫卫生,这里的环境可干净啦!”刚刚在五塔寺公园结束舞蹈排练的柴女士告诉记者。

张嘉岷介绍,接下来五塔寺公园东区建设也会逐步展开,在公园内打造连续的慢行路径,将历史文化与冬奥冰雪运动文化串联、融为一体,为城市更新的建设增加活力。五塔寺这片历史文化深厚的地区,将获得更好的保护并焕发新光辉。

“巷”新颜

独具匠心巧借鉴河巷融合新景观

曾经的五塔寺路一直有着“临水而不亲水”的遗憾。原来,是南长河的两岸修建了河堤护坡,被拦在堤外的行人多年来只能望水兴叹。在五塔寺路环境整治中,“亲水工程”成了重要改造目标之一。

记者在现场看到,改造后三座小桥上跨南长河,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景致展现在市民眼前。五塔寺路两岸共修建了10个景观码头,曾经将行人与河水分隔的河道护坡,如今被改为分级台阶,游人可从五塔寺路沿街而下到南长河边与河水进行亲密接触。

“经过治理以后,河水水质从以前的三类水质提升成了二类水质。这里经过的游船可以直通颐和园,游客可以在此乘船,也可以在这个码头欣赏周边的美景,或者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进行参观。”北下关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科员马冲介绍道。

故宫博物院的“龙吐水”奇观,现在也在南长河被复制。在垂直于水面的背景装饰墙上,设置了数个龙头造型,水会从龙头喷出,落入叠瀑水池,营造叠水效果。喷水龙头的造型借鉴了传说中的神兽“蚣蝮”,取寓意四方平安,祈求风调雨顺。

“龙头”不止造型独特,而且更具实用价值。曾经只要一下雨,五塔寺路面上的雨水就会直排入河,形成河道堵塞。环境整治过程后,路边设置了雨水净化系统,下雨后路面上的雨水会汇集流入沉淀池,后经过生态净化被重新排入河道内。记者注意到,雨量大时,过滤净化后的雨水,就会通过隐藏在“龙头”内的排水管涌出,展现“龙吐水”的景观。

接下来,北下关街道将继续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与城市更新,让背街小巷成为助推规划落地的载体,城市形象的名片,连通民心的桥梁,切实把背街小巷打造成为城市治理的亮点、文脉传承的载体、和谐宜居的家园,让老百姓家门口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提升、出行环境得到优化,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常润达/文 北下关街道/供图)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