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有自己的战靴!
中国记协 | 作者 李子健

2024-07-18 15:47 语音播报

时事

6月29日,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第1号汛情通告,受长江流域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安徽省长江干流水位持续上涨,汛情迫在眉睫。

安徽广播电视台芜湖记者站李子健给我们发来稿件,分享他穿着“老胶鞋”在洪灾中的见闻。

我在现场|记者有自己的战靴!

“长江防汛形势日趋严峻。请沿江各站抓紧了解所在区域最新情况,及时回到驻地,组织好相关报道。”

6月29日,看到主任发在记者站工作群里的消息,我意识到:我的“老胶鞋”又要拿出来了。

2016年,为了防汛采访工作,我购买了一双老胶鞋,它陪我在芜湖经历了2016、2020年两次防汛采访报道工作,平时就收在角落里。看到主任的消息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把它找出来清洗,随时准备“作战”。

果然,当晚我接到芜湖记者站王耀涛站长的电话,让我第二天早上和他一起赶往安徽省无为市凤凰颈新站进行采访。

我看着已经洗干净的老胶鞋说,这次又要麻烦“老伙计”了。

(一)

6月30日,我们赶到无为市。经过无为大堤和大堤路时,部分堤岸已经是“泾渭分明”:一边只有茫茫的黄水和几根露出水面的树枝,另外一边则是连绵葱茏的树林。

凤凰颈新站是整个巢湖流域排涝入江的重要通道之一。无为市的持续强降雨导致内河水位迅速上涨,西河沿线水文站水位均超警戒。从29日开始,凤凰颈新站的6台机组全面启动,以每秒150立方米的流量排涝入江,确保圩区安全度汛。

此次我们在无为市的采访工作,都与无为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一同完成,在他们的协助下,采访、出镜基本一气呵成。

赶到凤凰颈新站后,我们向站里负责人了解情况。负责人说:“尽最大努力不让水位继续上升,让圩区安全度汛。”

采访结束后,我们赶回无为市融媒体中心传采访画面,看见中心一楼已经积满水,堆上了沙袋。

我心里清楚,今天只是这场艰难“作战”的开始。我的胶鞋已脏得“不忍直视”,我只好再次刷鞋为第二天“备战”。

(二)

7月1日,站长王耀涛赶往无为市姚沟镇江心洲,当时江心洲水位已超过保证水位。姚沟镇启动应急预案,组织80多名镇村两级干部和公安民警,把当地群众一家一户转移至安全地带。

转移群众的主要方式是渡船。和站长一起参与采访工作的无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告诉我,他们赶到现场后,一直乘坐渡船往返于两岸之间。拍摄从早上7点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780名群众全部转移后才结束;下午,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安置点拍摄和采访安置群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为了赶上播出,他们必须高效完成传输、制作和送审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安置群众都非常积极乐观。长期生活在江边的他们,对水情、雨情心里都“门儿清”,更对党和政府的安置充满信心。

当地干部也已把安置点的吃喝、住宿等工作全部统筹安排到位,干部们说:“不能让群众在这里吃不好、喝不好、住不好……”

(三)

7月2日,降雨持续。无为市防汛应急预案响应级别由三级提升至二级,压力最大的时刻已经到来。

我再次穿上老胶鞋,和无为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同事直奔位于长江北岸的无为市泥汊镇神塘联圩,作为无为大堤外的外护圩之一,当时圩口水位已超过保证水位。

4年前,我赶赴现场采访无为大堤外护圩防汛工作,脚上也是这双老胶鞋。今年的外护圩情况如何?我一路揣度着,心里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赶到塘联圩时,党旗已经在圩口上飘扬。看到现场情况,我松了一口气:虽然降雨猛烈,但水位仍处于安全范围。100名镇村干部和285名巡查人员,已经全部进入“战斗姿态”。穿着绿色雨衣的他们,在堤圩组成了让人放心的“安全线”。

雨水之大,在棚里的我们都有些睁不开眼,何况是在堤圩上不间断巡逻的工作人员;大雨让地面过于泥泞,一脚下去,不用力是难以轻易拔出来的,但寻堤人员仍在不停向前;他们脸上汗水和雨水交织,离得近了,能看到汗气蒸腾起来……但从始至终,没有人叫苦、叫累。

一个巡堤人员告诉我们,他参加过2020年的防汛,今年在堤上工作也已十多天,“这次没有2020年时候凶,多盯着、多走着、多干着,就不可能破堤。”

回程途中,因避让车辆,我们的车陷入泥坑,无法行驶。为了确保报道及时播出,无为市融媒体中心的同事先行回台处理稿件,我在现场等待救援。

这一天,上堤、查看车辆、走入泥坑,是老胶鞋最“吃苦”的一次。幸运的是,稿件最终顺利播出,车辆也得到救援。

(四)

7月3日,降雨终于停止。

按照二级响应要求,长江无为大堤每公里巡防人数由15人提升至25人,3160名党员干部、群众将于当晚6时进驻124.475公里长的无为大堤。

我们准备在夜间记录他们的工作。

因老胶鞋受损严重,我换了普通的鞋子,和同事赶到了无为大堤。由于路程遥远,我们真正进入现场开始采访拍摄时,已是晚上10点。

虽是深夜,大堤上却灯火通明。巡查人员打着手电筒走成一排,在大堤上来回巡查。

高温连着水汽,让人闷燥不已。我从开着空调的车子走到大堤上,1分钟不到,身上就变得又黏又湿。

更恼人的是,深夜还是蚊虫的“主场”。有些飞虫不避人,直往人身上扑。拍摄时,我身体不断有不同部位在发痒,一摸一个包。

在这种条件下工作,巡查人员的辛苦可想而知。

不少巡查人员都是从外护圩转移到大堤巡查的,对于管涌、渗水等大堤可能发生的情况经验丰富。他们巡查的认真程度也很高,手电筒的灯光让人直观地知道,什么叫“地毯式”巡查。

我们的采访对象是一个小伙子,他面对镜头很紧张。我让摄像移开镜头,问他:“大堤能不能守住?”小伙子愣了一秒,大声回答:“不可能守不住!”我们都被他突然展现的魄力和斩钉截铁的语气所震惊,可惜面对镜头时,小伙子又腼腆得说不出话来了。

在大堤上,雨后的空气特别清新,抬头望天,星河灿烂。这似乎也预示着:防汛工作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2024年安全度汛的局面已明朗可见。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