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爷的自得园
北京日报

2024-07-18 17:35 语音播报

古都

《果亲王允礼像》[清]蒋廷锡绘

自得园今日风光不输当年

看过《甄嬛传》的人都记得那位多才多艺、深情款款的十七爷,在颐和园的东墙外有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园子,这里就是十七爷允礼的赐园——自得园。

京西五大邸园之一

赐园是北京独有的贵族第宅园林,由皇帝赐予王公大臣。赐园的产权属于皇帝,王公大臣有的只是居住权,清代赐园多分布于西郊,和御园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同样代表了清代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自得园和颐和园只一条小街之隔,自得园的正门对着颐和园东门,但朱红的大门总是紧锁。顺着虎皮石墙往北就能找到自得园的北门,这里现在是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所在地,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进出。颐和园早已成为旅游胜地,周边道路每天车水马龙,自得园紧邻颐和园,却是闹中取静,疏朗明秀,别有洞天。

自得园的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尤其是那一湾碧水,从玉泉山经昆明湖到这里汇聚成湖,湖面波光粼粼,小桥如带,秀美灵动宛若江南水乡。

自得园的设计师是大名鼎鼎的“样式雷”二代传人。当年雍正帝亲自为十七弟允礼选定园址后,内务府主持修建,内务府样式房的掌案正是宫廷园林设计师家族“样式雷”的第二代传人雷金玉。而允礼从8岁起就随康熙帝巡游各地,见识过山水名胜,又是园主,必是参与了园内不少景点设计,可以说,自得园的山水建筑布局设计体现了允礼的艺术品位。

自得园当年的盛况已不得见,不过从允礼的文字中可以管窥一二。允礼在《御赐自得园记》中描述:“兹园之中,高者,洼者,奥者,旷者,台榭亭厦,桥梁磴瀑,曲得其面势;竹树葩卉,随在而旁罗;温凉朝暮,风雨晦明,物象时光,无不与人相惬,对之常心旷神怡。”

当时湖心岛上建有一座静观楼,是全园的风景中心,也是最佳的观景台。允礼曾作《静观楼成咏》:“面面层峦向我楼,含青碧沼映空幽。买山徒自登高峻,泛水恒难际顺流。月夕静观澄镜影,晴朝历数秀峰头。赏心惬目仙都性,犹记当时纵意游。”

自得园占地200余亩,与鸣鹤园、自怡园、澄怀园、熙春园并称京西五大邸园。全园由虎皮石墙环绕,这种石材是附近出产的红黄色砂岩,西郊的园林就地取材,大量使用了这种砂岩石块作为墙体的建筑材料。用其砌筑的墙壁颜色斑驳,宛若虎皮,故得名“虎皮石墙”。自得园几经破坏几番修缮,虎皮石墙风格始终得以保留。

雍正帝亲题匾额

自得园之名为雍正帝所赐,取宋代大儒程颢的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雍正帝还亲题了“自得园”匾额。

自得园自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园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作为果亲王的赐园存在近40年,其间共历允礼、弘曕两位园主。允礼工书法,善诗词,并精于绘画,“风流文采、雅娴翰墨”,这一点《甄嬛传》演绎得还真有几分神似。雍正十二年(1734年),允礼奉命送七世达赖喇嘛还藏,并沿途检阅各省驻防八旗兵及绿营兵,他记录此行的《西藏往返日记》《奉使纪行诗》,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乾隆三年(1738年),允礼去世,享年42岁。允礼一生著述甚多,有《自得园文钞》《春和堂集》《工程做法》《静远斋集》等。他的文集中有大量描摹自得园景致的诗文,如《四时园居》:“淡淡秋容倍有情,一园风物正幽清。当门碧沼澄云影,拂槛凉风送鸟声。翠竹青青园户牖,黄花郁郁绕檐楹。深居自与尘嚣隔,诗思须知静里生。”可见他有多么喜欢这样惬意的园居生活。

自得园的另一位园主是弘曕,弘曕是雍正帝的第六子,允礼去世后,因其无子,乾隆帝将虚龄6岁的弘曕过继给他。弘曕作为允礼的继子,继承了果亲王的爵位和自得园。弘曕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拜著名诗人、学者沈德潜为师,长大后和允礼一样“雅好藏书”“善诗词”,著有《鸣盛集》,同样是位风雅王爷。自得园在两代园主的经营下,经历了近40年的繁华鼎盛期。弘曕去世后自得园被收归内务府,逐渐衰落,其东部后竟改为圆明园的御马圈。

在自得园的西部有一个建筑群,是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升平署。这又是一个什么机构呢?乾隆时宫廷里的御前戏班子称“南府”,设在南长街南口内路西,道光年间迁至“绮春园”北侧,同属圆明园“同乐园”。圆明园烧毁后,自得园西部建起了一排纵横连接的四合院、三合院,将“南府”迁至于此,与颐和园“德和园”隔墙相望,称“升平署”。

圆明园被毁时,自得园也遭到疯狂洗劫,终未修复,逐渐荒废。自得园是一座很有价值的园林遗址,1999年前后,产权单位对自得园进行了重大整修,按照清代古籍调整了湖区位置,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绿化,并修缮升平署,曾经“萧疎野趣生”的“百草园”又依稀有了当年精致秀美的皇家园林神韵。

漫步自得园,遥想当年事,水光潋滟,杨柳依依,仿佛看到风流倜傥的十七爷在湖边吟诵“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留给人民的“飞机楼”

院子里有一处新增的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是“飞机楼”。“飞机楼”是整个院子的制高点,刚刚经历了加固改造。高大树冠掩映着绿琉璃瓦的单檐歇山顶,厚重的花岗岩台阶配合淡雅的青砖墙面、雕花围栏,颇有中西合璧的风韵。楼体的正立面造型如同老式的螺旋桨飞机,这大概就是它得名“飞机楼”的缘由吧。

“飞机楼”破土动工于1941年,它的诞生是当时中共北平地下党与日伪巧妙斗争的成果。据许宝骙《沦陷时期殷同的二三事》记载,当时,中共地下工作者许宝骙利用家庭关系,打入日伪当局高层。有一次,他向组织反映,伪建设总署督办殷同手上有大量的建设经费可以支配,中共北平特委书记王定南让其鼓动殷同多搞城市建设、修整古迹、开办学校。王定南说,这些东西将来会留给人民。许宝骙于是建议殷同修缮了他的衙门,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总工会大楼;在庆王府旧址修建他的住所,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卫戍区司令部;修整了颐和园;再就是在自得园位置开办了“建设总署土木工程专科学校”,建起了包括“飞机楼”在内的教学设施。这些现在都成了人民的财产。


编辑:刘扬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