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鸟”这个词是北京的方言,学术些讲究点就是:蝉、知了。这是一种夏天爬到大杨树顶鸣叫的虫儿,它有着坚硬的壳,粗壮的爪上带尖刺,靠腹部发声,透明的翅膀可以高飞,成语里的“薄如蝉翼”正是形容其薄且纤细。不同于其他虫有着巨大的牙,季鸟反而很低调,只是一个吸管状的口器。
北京的非遗艺术里有个门类叫“毛猴”,就是用季鸟刚孵化时的壳为材料,取鼻做头,爪子做胳膊腿,再用玉兰花的花骨朵做身子,活像个小毛猴,加以各种道具就组合成具有寓意的系列。
我还真熬了一宿观察“季鸟”如何脱壳,从树洞找到黄金色的“季鸟猴”,然后在夜里打着手电藏被窝不错眼珠的瞅着,先是后背裂个口子,很漫长的时间里,一点点地钻出来,翅膀是个肉嘟嘟的小片,摸上去湿漉漉的。随着时间推移,翅膀就开始舒展开逐渐硬挺。
胡同玩大的孩子八成都有过粘“季鸟”的经历,用废弃的自行车内胎剪几小块,熬出粘粘的黑胶,团成个小球固定在长长的竹竿尖部。这可是练眼神的技术活!必须沿着鸣叫声仔细瞅准树顶上“季鸟”的位置,然后小心将胶粘到翅膀上,随着剧烈地扑腾,缓缓抽回竹竿再把“季鸟”取下来。如果没留神粘歪了,那一准“季鸟”就快速扇动翅膀,然后狂叫着飞走!
我在叶画创作中,经常会以北京生活中常见的题材来入画,“季鸟”在民间也有着美好寓意,因为“季鸟”要在地下沉寂多年,好不容易终于爬出地面来到树上,有如人生的积累厚积薄发,正所谓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