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9 15:28
“大庆故事: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与个人”座谈会在京举行。作者侯丽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王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严鹏、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洪喆,通过大庆的案例,从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以及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演变。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日前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以细腻的笔触,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生动展现了大庆油田如何从荒芜之地崛起,成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象征。作者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透过大庆城市的设计与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女性规划工作者晓华的个人经历,讲述她在大庆的工作、生活以及大历史下的个体抉择。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以较高的学术水平,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和价值。书中记叙了有关大庆建设的丰富细节。如大众勘探运动的兴起、石油会战的开展,既是革命年代的余音,也是大庆油田快速发现、建设的法宝。如土办法“干打垒”建筑模式在大庆的施行,也是此时急于发展的贫困国家的现实选择和政治选择,这使得大庆与世界上其他资本主义工业城市不同,形成一种“去城市化的工业化”经验,大庆也因此成为全国工业城市的样板。
“大庆的干打垒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最大程度节省生活设施的支出来用于生产的建设模式。”侯丽说,大庆这样一个特殊的生产、生活模式对全国也产生了影响,“在最边缘的山区,那时候的说法是‘靠山进洞、分散隐蔽’,这种方式既影响着工业的生产,也影响着大地景观的塑造。”
侯丽在新书分享会上展示了晓华的结婚申请信,信的内容和文风充满时代感;现场展示的一张黑白照片上,晓华穿着棉袄,扎着两根朴素的麻花辫,极具时代特色。这种个人生命经验的梳理和体察,把该书带入了“微观史学”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