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之美邂逅思政之光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顾昕昕

2024-07-19 16:55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进入
教育
看更多
+ 订阅

7月17日,由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主办,北京舞蹈学院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暨集体备课会在京召开。全国43所艺术院校的240余位专家齐聚会场,共同交流艺术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最新成果。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大连艺术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艺术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围绕艺术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如何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等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实践经验。

思政课要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频

思政课要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频,与火热的当代生活相契合。15年来,研讨会的年度话题始终密切关注思政课面临的环境、机遇、形势,共享生动育人案例。思政课教师要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为师标准,以艺术之美点亮思政之光,以思政之光焕发艺术之美,增强“思政+艺术”的双向赋能,努力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全国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

北京舞蹈学院首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打造课程思政“最美课堂”;推动“思政+舞蹈”育人模式,创排舞蹈诗《那些故事》;用舞蹈倾情演绎红色故事,推出《杨家岭的春天》《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系列精品力作,形成具有北京舞蹈学院特色的“学研创演”相结合的教学新形态;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家重大演出任务中,提升了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思政+音乐”打造沉浸互动思政课

中国音乐学院探索推出的大思政课——“音乐厅里的思政课”,遵循教育规律和艺术规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音乐厅里的思政课”将思政课的政治引领、理论宣讲、道德说教与音乐艺术的人文属性、审美属性、情感属性有机结合,把优美动听的歌曲乐曲转变为教学课件,把灯光熠熠的舞台转化为思政课讲台,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过程呈现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教学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特点。

 

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

“音乐厅里的思政课”教学主体由思政课教师、校内外音乐名师构成,教学内容将思政课专题与音乐专业特色、学校发展历程、名家成长成才经历相结合,通过多维化课程空间打造“沉浸式”思政互动课堂。此外,结合学生走出校门的艺术实践活动,把“音乐厅里的思政课”上到艺术采风途中的红色纪念场馆、革命老区,上到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方,拓宽课程外部联接。

“一体三融”开创思政大课堂建设新局面

上海戏剧学院提出“一体三融”的教学模式,开创思政大课堂建设新局面。其中,“一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融”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教学体系相融合、思政教学实践与专业特长相融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创意相融合。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

“一体三融”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思政课内涵,提高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更是做到了四个推动。

首先,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与文艺理论的融合;其次,推动了思政课程和社会课程的贯通;再次,推动了思政主课堂向大学生课堂外理论学习的延展;最后,推动了校内外资源的联动。

坚守本色擦亮底色突出特色讲好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用马克思主义出版理论为出版领域时代新人铸魂,引导学生坚守“认真做好出版工作”本色,勇担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把“文化底蕴深厚”作为育人的重要根基,形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培根,用红色出版、红色印刷、红色设计文化为学生润心”的建设思路,形成了学术引领、品牌示范、资源保障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用红色文化擦亮学生赓续中华文明的底色。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副书记彭红

此外,学校通过构建“理论课”+“行业课”“实践课”的矩阵化课程体系,打造了“最美画卷”“以书载道”等艺术思政品牌,凝练了“用科技+艺术为文化赋能”的育人模式,实施了“‘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以及“文艺行”“书香行”“红色行”,形成了艺术思政与思政艺术双向奔赴的协同机制,推动了思政实践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

在思政中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

学校地处新疆,立足地域特色,充分发挥艺术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有形有感有效引导各民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章立新

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努力构建“思政+艺术”育人模式,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贯穿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办学治校全过程。另一方面,深入挖掘“艺术+思政”隐性教育功能,在科研创作、艺术展示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一大批聚焦时代特点、新疆特色的文艺精品。广大师生在艺术采风创作中,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在文艺展演中促进民族大团结。

此外,学校还通过构建“三全育人”机制,致力于在社会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挖戏曲蕴含德育资源让思政有厚度有温度

为了让学生“爱听愿学”,中国戏曲学院深入挖掘戏曲中蕴含的丰富德育教育资源,成立课题组,整理戏曲德育典型案例,将优秀戏曲剧目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发挥好戏曲“文以载道”作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用思政教育人,用戏曲感染人,切实拉近思政课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教学效果,使思政课既有厚度又有温度。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陈娟

学校通过开设“剧场里的思政课”“戏曲中的思政课”,借助艺术名家和优秀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及感染力,打造学生喜爱、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绽放异彩的“思想盛宴”。

学校还通过联合部分艺术院校打造“艺术名家领读经典”思政课品牌,让学生“听懂学会”。近期,学校更是通过挖掘戏曲中的廉政资源,以不同学段师生联袂实践演出形式加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以文化人、以戏育人。

以剧目为载体厚植艺术教育的思政根基

艺术类院校要发挥专业优势,以艺术化的方式使思政课更鲜活、更深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成为立德树人的有力抓手。为此,2012年起,大连艺术学院以“十年十部原创大剧”为抓手,以剧目为载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同时,大力推进学校思政课程建设。

 

大连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晶

通过“十年十部原创大剧”的排演,从思想内涵到艺术创作,以中国精神引领艺术教育,引导师生走入守正创新的文化自觉行动中,潜移默化之间,造就了新时代艺术人才应具备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通过排演还有效提高了艺术类大学生的人生境界、胸怀格局,增强了使命担当的自觉。

这十部原创大剧的排演更是带动学校20多个专业、前后2.5万人次的师生参与实践教学,公演100余场次。不仅如此,学校还借助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创造了辽宁百所高校、累计千万人次线上线下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的情景思政课新模式。

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思政课内涵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借此,广西艺术学院深耕红色文化资源以艺术形式融入思政课,丰富思政课内涵。

 

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毛茂林

为了更好地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学校采用角色演绎、情景模拟、案例展现等多元化方式,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开展激趣、导学、展演、感悟、深化等渐进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托艺术院校优势,建设思政课“讲台、舞台、展台”三大教学平台,进而搭建“课堂—校园—社会”的立体化教学平台,利用好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艺术作品展览馆、校本艺术资源等进行实践教学,创设“红色文化+艺术演绎+思政课内容”教学模式。此外,学校每年还会邀请20余位包括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在内的专家到校开展教学学术沙龙讲座,提升师生的思政理论水平。


编辑:顾昕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