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18:54
刘庆邦长篇小说《花灯调》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此次研讨会是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4精品研推工程第一期。
一部胸怀“国之大者”的文学作品
《花灯调》是著名作家刘庆邦的最新长篇力作,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向家明的下乡“探险”历程,她与广大村民齐心协力,从“走新路”到“闯新路”再到“致富路”,共同书写了高远村脱贫攻坚的华丽“变形记”。
作品取材于遵义地区真实事件,小说原型用7年多的时间、2700个日夜的坚守,与父老乡亲共同见证了乡村旧貌换新颜的蜕变。作品同时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被评选为“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入选“京华好书”。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表示,《花灯调》是一部真正胸怀“国之大者”的文学作品,是一部用心用情用功之作。作家采用朴实的写作手法,展现生活的丰富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让时代、生活和人物本身呈现力量。他认为,这部作品是中国作协“新山乡巨变计划”的重要收获,为乡村题材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表示,当前主题创作要重点解决主题先行、缺乏文学性的问题。“主题创作是硬的,我们要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形象、好的故事去柔化它”,这是刘庆邦对主题文学创作的理解,《花灯调》这部作品正是他对这一创作理念的生动实践。
贡献新时代李双双式的文学形象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于《花灯调》呈现的丰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白烨认为,作品中江书记、夏支书、周志刚等各色人物都塑造得很出色,尤其主人公向家明充满了党性、女性、母性的光辉,是新时代基层女性干部的典型形象。
《小说选刊》主编徐坤认为,刘庆邦那代人对童年饥饿和贫困的记忆伴随终身,当他亲眼看见由饥饿到温饱再到富足的山乡巨变时,他的感慨是巨大的,赞颂也是由衷的,他在《花灯调》里贡献了一位新时代李双双式的女性典型,一位有家国情怀、勇挑重担、身先士卒、不辞劳苦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也认为,该作在人物塑造方面,跳离了过去无所不能的基层干部形象,塑造出一个内心脆弱、处境艰难、喜欢流泪,以情化人、用柔软方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层女性干部,为我们这个时代贡献了新的女性形象。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则认为,这是一部有着显性文本和隐性文本的小说,显性文本是以《花灯调》为题,延续了由左翼小说革命叙事传统而来的乡村叙事;隐性文本则是以原名《泪为谁流》为题,讲述了潜藏在农村物质贫困深层的精神性贫困,延续了启蒙叙事的传统。她认为,挣脱模式化的叙述套路,把不同的叙述传统融为一体,是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
《花灯调》更能表达民众心声
刘庆邦对与会专家们就《花灯调》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也作出了回应。
他说:“这部小说题目初定为‘泪为谁流’,作为一个作家,首先是为主人公而流,主人公很多事迹让人感动,我哭了好几次。每一次哭的内容都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从始至终我对这个第一书记都是非常有感情的。”
但刘庆邦表示,之所以最终把小说的题目改为《花灯调》,是觉得这个题目更有色彩,更诗意,更美,更含蓄,文学性也更强一些,同时花灯调是民间小调,有地方特色,更能表达民众的心声。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作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作家出版社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