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减少“胖墩”摘掉“眼镜”要从娃娃抓起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晁星

2024-07-22 20:19 语音播报

锐评

鼓励学校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鼓励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近日,国家疾控局、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导则,在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引发舆论关注。

我们身边的“小胖墩”真的在增多吗?《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国内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为10.4%。这意味着,每5个儿童青少年中就约有1个超重或肥胖。小孩子白白胖胖,看上去确实可爱,但殊不知儿童期肥胖不但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降低运动和学习能力,还会增加成年后患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对此高度重视、系统施策,是对孩子们的保护,也是对国家未来的花朵负责。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整体向好,但除了“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等问题也呈早发、高发态势。个中原因,比较复杂。或是体育锻炼缺乏,一些地方的校园体育,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部分学生课间被“圈坐”起来,成为“久坐党”。或是“重育分、轻育心”的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依然制约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只要成绩分数、不管近视度数”的理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或是干预体系割裂,缺乏整体协同的“大健康”预防机制。比如,在电视、电脑、手机等“轮番诱惑”,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视力保护、体育锻炼、心理状态等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减少“小胖墩”、摘掉“小眼镜”,需要健康“新处方”。有学校多年来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素质拓展营、月月有体育比赛”,不仅提升了学生体质水平,还培养了一批能在青少年比赛中争金夺银的体育小将。事实证明,儿童青少年体质可塑性很强,只要积极行动起来,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此次四部门联合发布导则,从促进健康饮食,到筛查建档,再到开展评估预警,举措非常全面,可谓对症下药。接下来的关键,就是保持政策刚性与执行效率,把学校、政府、家庭、医院等联动起来,真正把各个有益方案落到实处。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亦是“国之大者”“民之关切”。努力发展更全面的教育,提高青少年体质,可以让孩子们终身受益,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