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3 17:11
当前,很多城市的图书馆推出“图书外卖”网借邮寄服务。读者在线下单借阅图书,并支付相应运费,即可享受送书上门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大众的阅读习惯,还是文化消费的市场生态,都已发生巨大改变。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如今的“存在感”似乎没那么高了。据报道,近年来图书馆纸质书借阅数据明显下降,大概只有10年前的13%。图书馆要想继续发挥公共服务功能,扩大社会覆盖面,促进全民阅读,服务方式势必要做出相应改变。
“图书外卖”的出现,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考量。如果市民距离图书馆半径较远,往返耗时耗力,再赶上心仪书籍不在,阅读热情难免不高。当人们习惯了线上生活,网购、外卖已稀松平常,图书借阅其实也获得了另一条赛道。去图书馆的路程被反向打通,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是对公共资源的优化,也更契合大众在互联网时代的借阅习惯,有助于实现读者、快递、图书馆多赢的局面。
只要读者愿意支付“图书外卖”费用,配送并不存在障碍。从现实来看,不少图书馆也尽可能让利于读者,想办法减轻借阅者负担,满足读者需求。比如,河北省图书馆和石家庄市图书馆推出“冀图邮书”微信小程序,提供两种借还方式,如果自己到邮政网点取送,就是免费的;如果要送上门或上门取件,只收取4元费用。此外,还有不少地方创新服务,尽量减少借阅者的支付成本。据报道,首都图书馆的读者,如果选择“还书到分馆”,无需支付快递费,如果预约分馆提书,同样免除费用。在一系列既有探索的基础上,书籍资源如何高效流通,技术支持能否跟上,服务是否足够完善和细化等,仍需各地图书馆进一步平衡考量。
当前,不少图书馆都在拼颜值,通过塑造空间美感,吸引读者前来打卡,但真正关键的还是服务水平及文化底蕴。让知识触手可及,让阅读无死角,才是吸引读者的法宝。不论是送书上门,还是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深夜书房”24小时开门,又或是书店、图书馆开进社区等公共场所,一系列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的阅读框架,让知识更高效地流动了起来。其实,借阅服务的本质无非是要把书交到读者手里,站在读者视角来看,借阅服务是否便利、人性化,愈发成为评价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一环。
公共设施的开放、包容程度越高,相应的管理要求就越高。期待更多图书馆能够实现从“等待读者”到“走进读者”的转型,真正融入读者生活,让阅读成为日常的一部分。也希望更多公共服务单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思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