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十七年间三次创作,刘宇一油画《良宵》描绘新中国初期祥和景象——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广燕

2024-07-23 20:01 语音播报

文娱

【人物寄语】“孩子都有母亲,我的艺术也有母亲,她就是祖国和人民。我想通过我的画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那就是期盼祖国日日祥和、夜夜良宵。”——刘宇一

 84岁的画家刘宇一共和国首席画师之誉,曾创作过众多影响广泛的红色经典油画,而在其中最令他难忘的,是在十七年间三次创作的《良宵》。自1979年首次亮相画展,《良宵》问世已经四十多年。这幅被毛主席纪念堂永久珍藏的画作,以对一个时代、一代风范的记录永远载入了中国美术史册。

刘宇一《良宵》

传达“人民盼良宵”的心声

1956年,16岁的刘宇一从南京赴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求学,走上学画之路。这段求学时光里,新中国成立后的安定团结和人们幸福的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年动荡结束后,人心思定,让他萌生了创作一幅油画的想法。上初中时,有一篇课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夜,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各阶层、各民族人士共度佳节,毛泽东与诗人柳亚子诗词唱和,其中柳亚子言“良宵盛会喜空前”,被传为佳话。刘宇一想要画出那次盛会,传达出“人民盼良宵”的强烈心声。

这将是一幅场面恢宏、人物众多、热闹非凡的巨型油画。在当时,很多人不敢,也不想画这类题材。知道他要画这幅画,很多朋友劝他打消念头,因为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第一,要画出来太难了,这么多人物,关系又非常复杂,你把握得了吗,能画得像吗?第二,画好了有人要吗,有人给你发表吗,往哪摆啊?”巨大的现实困难摆在了刘宇一的面前。

此时刘宇一想起,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求学时,曾与几位同学一起拜访过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先生,董先生提到毛主席看完《开国大典》原作后曾高兴地说:是大国,是中国,这六个字深深印在了刘宇一的脑海里,“大国”“中国”这四个字成为主导他艺术道路的创作密码。1979年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刘宇一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创作出与这个“大国、中国”相称的画来,所以无论身边人怎么说,他都坚定自己的想法,用《良宵》向祖国献礼。

最初想用旧床单当画布

万事开头难,按照刘宇一的构想,画面中有一百多位人物,要表现如此多的人物,需要的画布很大。刘宇一当时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2元,爱人李瑞眉的工资37.5元,每个月除了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还要寄10元钱给父母。微薄的收入,让夫妻俩没有能力买合适的画布和好的颜料。

刘宇一琢磨着用旧床单当画布,“在床单上刷上牛胶打底,再上利得粉和光油,普通的床单才能挂得住油彩。”但布料毕竟不够结实,不是理想的画布。这时,妻子的同学何平给他出了主意:当时桂林国宾馆的经理丛绍全是个爱画之人,可以请他提供画布和颜料,画完后把作品送给桂林国宾馆。于是,桂林国宾馆提供了一块长6米、宽2米的画布,为刘宇一招待食宿,并为他报销从广西到北京查找资料的路费。

在新华社直属的中国图片社,刘宇一查找到一些历史资料图片。他还跑到图书馆里查询了许多人物的图片。为了省钱,他住在北京宣武门附近的一处地下室里。19798月,刘宇一回到南宁着手创作《良宵》,他争取到广西人民出版社领导的支持,单位给他放假一个月,让他专心创作。时值酷暑时节,刘宇一在桂林国宾馆的礼堂前厅废寝忘食地创作,房间里没有空调,他却全然忘记暑热,在画布上挥洒着内心的激情。

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到来之际,《良宵》正式完成。整幅画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蒸蒸日上、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祥和景象。197910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年联合会为刘宇一举行个人画展,展览一个月迎来了一万四千多名观众。19804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将《良宵》以单张年画形式出版,首发20万份,紧接着很多杂志也开始刊登《良宵》。一时间,《良宵》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群众来信让他感动不已

1981年,来自浙江乐清的70岁渔民王承基走遍当地书店求购《良宵》印刷品无果,写了一封信寄给广西人民出版社,在信中他汇了三角钱,希望可以买到这幅画。这封信被出版社转交给了刘宇一,信中的鼓励与支持让刘宇一倍感温暖。刘宇一很快给王承基回了信,寄去《良宵》印刷品,并退回了老人寄来的钱。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五年后,刘宇一全家路过乐清,特地抽空赶到王承基的家中。王承基十分激动,热情接待了远道而来的刘宇一全家人。刘宇一对王承基说道:“你欣赏这幅画,等于给我颁发了一枚奖章,为了表示对你的感谢,我来给你画一张画。”刘宇一为老人当场画了一幅素描,并赠给他自己随身带来的一幅《牧牛图》。

1993年,刘海粟大师亲题画名《良宵》

《良宵》后来又进京展出,不仅观展人数创纪录,也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刘海粟以“一管擎天笔,千秋动地歌”评价刘宇一的画作,丁玲称刘宇一的画作为“洋溢着对生活和时代的热情”,“具有可以传世的文献价值”。不少老一辈革命家也前来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

完成《良宵》(一稿)后,刘宇一意犹未尽,1983年他又创作了两米长、一米高版本的《良宵》(二稿)。1992年,应毛主席纪念堂邀约,刘宇一再次为毛主席100周年诞辰创作油画《良宵》。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刘宇一夜以继日、精心创作,最终完成了长12.26米、高3.5米的巨幅油画《良宵》(三稿)。这幅《良宵》根据毛主席纪念堂高大宽阔的墙体量身定制,成为最大尺寸的《良宵》,被毛主席纪念堂永久收藏。

1993年,刘宇一在创作《良宵》

时代与民族是他创作的经纬

“以时代的经,民族的纬,织出壮丽的美术史潮。”这是法国著名评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的一句话,也是刘宇一始终践行的理念。在他看来,艺术家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定要抓住你认为最重要的,感受最强烈的东西,我觉得我所生活的时代是最重要的。”

《良宵》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刘宇一继续主题美术创作,他用油画记录共和国的发展,创作了大量史诗巨作,讴歌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了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他的多幅鸿篇巨制都被陈列在国家的重要场所,如天安门城楼的《开国盛典》《人民万岁》《祖国万岁》,人民大会堂的《伟业千秋》《京华盛景》,全国政协礼堂的《初春》,中央军委大楼的《八一颂》,中央统战部大楼的《共铸乾坤》等。

画家刘宇一  摄影:李宏艺

刘宇一说,画出具有中国气派,体现大国胸襟的作品,是自己这代画家的使命。“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华民族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应当产生与她的历史和文明相称的鸿篇巨制。但巨制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这就需要一些能下苦力劳作的人,我愿意做这样的人。”

如今,84岁的刘宇一正在带领团队创作一幅反映百年中国巨变的画作,以数百米的恢宏画卷展现新中国走过的艰苦卓绝而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记录时代洪流的艺术道路上,他有一颗永远不知疲倦的心。

刘宇一采访视频

编辑:王广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