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锚定任务目标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23 20:37 语音播报

锐评

连日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定》的说明,在国内外舆论场激起强烈反响。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社会各界干事创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决定》明确,到2029年完成此次提出的改革任务。五年时间,紧锣密鼓,吹响了狠抓落实的冲锋号。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世界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中国以稳应变,并通过此次全会再次释放坚定推动改革开放的明确信号。诚如观察者所言,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词之增,意蕴丰富,既体现着改革决心与意志、改革方向与方式的一以贯之,又反映出改革原则与经验、改革内容与重点的与时俱进。作为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到的2029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构成了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坐标,从中既能看出中国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更能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矢志改革的使命担当。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客观地说,完成这样艰巨的改革任务绝非易事。一方面,《决定》一共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这些内容对接到现实当中,意味着千头万绪的工作和方方面面的挑战。另一方面,改革已然行至深水区,好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在这样的时代场景之下,如何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考验改革的智慧和韧劲。而2029年的时限要求,无疑进一步提升了改革的难度系数。

“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四十多年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历经风险磨砺。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改革前景充满困惑,“三个有利于”是非判断标准的提出,从根本上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利弊得失观;本世纪初,围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舆论争议不休,最终确认了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做出了继续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抉择。中国共产党一次次通过“压力测试”,在应对危机中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事实证明,改革过程中存在挑战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必将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势的判断和方向的掌控。接下来的关键就是任务分解、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既按中央确定的方向、目标、原则办事,又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做到与中央要求“上下对称”。“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历程,“改革促进派”始终是中国改革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历史往往就是改革关键期与“改革促进派”的“耦合”。新征程上再出发,呼唤新一批大力改、大胆试、大步闯的改革先锋。当然,相关部门也要处理好“探索试错”与“宽容失误”的关系,给予改革者适度的容错空间,让改革促进派轻装上阵。

改革,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回顾当年,东方风来满眼春,正是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使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彼此呼应,改革共识与改革合力相互激荡,催生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造就了风雷激荡的时代风貌。如今,诸多改革举措都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这也意味着,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是珍贵的改革共识,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就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当全社会都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便拥有了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今天的成就源自“改革的红利”,又构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锚定任务目标,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我们就能赢得长远发展的最大主动权。

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编辑:崔文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