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5 15:18
大承天护圣寺是元大都西郊名胜之一,位于玉泉山与万寿山之间,始建于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是元代兼有行宫性质的寺庙园林。元代文坛璀璨之星、诗文家周伯琦曾这样评价:“玉虹遥亘星河上,翠阁双悬日月前。壮观神州今第一,胜游何啻儗飞仙。”
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重修大承天护圣寺时,更名为功德寺。后历经明清两朝,如今的功德寺仅遗迹残存,取而代之的是功德寺公园。已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这处寺院遗址,现已成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站在功德寺遗址,端详仅存的遗迹,远望玉泉山、万寿山,让我们走进历史深处,一探这湖山佛寺的缘起与走过的风雨。
元文宗下旨督办,多次前往现场巡查
元代,佛教昌盛,历朝皇帝尤其推崇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首领往往被封为帝师、国师。每朝皇帝即位,营建新寺几乎成为一种惯例,以护佑国祚、教化百姓。元朝存续不过百年,然而“百年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元史·释老传》)。
据《元史》记载,早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就在玉泉山建有昭化寺,玉泉山周边属于禁地,忽必烈还颁发诏令:“禁玉泉山櫵採渔弋。”
到了元文宗时期,这位虔诚敬佛的元朝皇帝图帖睦尔更是为建造大承天护圣寺倾注心血,仅《元史》中涉及“大承天护圣寺”相关记述就多达30多处。自幼成长于汉地,有较好文化修养的元文宗是元朝诸帝中颇有建树的一位。其即位不久,即率众臣前往西郊皇家寺庙园林景区勘察地形,最后站在玉泉山东侧,望着湖面,对众臣说:“层冈复巘,隐隆西北。大湖之浸,汪洋渟涵。峙而东高,瓮山在焉。旁薄扶舆,固祇园之地也。”(《全元文》)因担心“建寺而不先正其名,民将因其地而称之”,元文宗早早署题寺名“大承天护圣寺”,也宣示了建寺之目的。
身为虔诚的佛教徒,元文宗恐百姓杂居会亵渎佛教圣地,于是,靠近大承天护圣寺的所有民田都被征用,部分民宅酌情改建赐给随从大臣,作为陪同皇帝临幸大承天护圣寺的临时休息之所。
大承天护圣寺从选址、命名到设计,元文宗都亲力亲为、亲自把关,正如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1272-1348)所言:“所有规制,都要画好图纸,呈给皇上审定。”筹建期间,元文宗常常下旨督办,多次前往现场巡查。建设之初,设立隆祥总管府,秩正三品,铸银印,总建大承天护圣寺工役。建设中期,元文宗命令燕帖木儿率领百官前往大承天护圣寺工地现场,以“告诸后土之神,始命大匠治木”。为了加快建设进度,不断增加工人、工钱,并命增加役军4300人。建设后期的8个月时间里,元文宗先后四次驾临大承天护圣寺。待行将建成,元文宗特诏令隆祥总管府升为隆祥使司,秩从二品,所属官员都官升一级。敕命五台山万圣寺惠印大师担任主教,赐荣禄大夫司徒衔。其所受重视程度可窥一斑。
不只是皇家寺庙,还是朝廷管理机构
大承天护圣寺僧徒众多,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有很大的势力。寺产经济实力雄厚,主要是寺庙自有管理的房产、田地、矿产等,还有来自皇室、贵族的捐赠以及罚没罪臣的财产。从《元史》记载中粗略统计来看,属于大承天护圣寺隆祥总管府管辖的资产有大都等地多处田赋,益都(今山东青州)、般阳(今山东淄川)、宁海(今山东牟平)良田十六万二千九十顷,蔚州广灵县等地矿产,田赋总管府税矿银,荆襄提举司所领河南、湖广田土等。
皇室、贵族捐助的经费亦不计其数,有文献记载如下:皇后出银五万两,储庆司所贮金三十铤、银百铤,中书省臣等捐助钞本十万锭、银六百铤。籍没罪人的资产也逐年累增,《元史》记载,籍没的罪臣财产大致有:张珪(元朝重臣)诸子在河北境内田四百亩,大臣锁住、野里牙等库藏、田宅、奴仆、牧畜等。诸般财富,悉数划拨到大承天护圣寺寺产中。
大承天护圣寺不只是皇家寺庙,还是朝廷管理机构,隶属大承天护圣寺的隆祥使司级别为从二品。据《新元史》记载,隆祥使司下辖十一个管理处,掌管着元大都、龙庆州、海南、河南、湖广、山东、河北等地十一处地方的田土岁赋,负责营造工匠、僧众衣粮、收征房课诸事。
大承天护圣寺建成后,举行了盛大的立碑仪式,大文豪虞集撰写碑文。陈旅《西山诗并序》中有这样的记述:“至顺三年(1332年)六月之吉,西山新寺之穹碑树焉。是日,百僚无敢不至。”
元文宗多次前往大承天护圣寺,且喜欢泛舟前往。大都的贵族、官僚、僧侣、文人,竞相追随,有的人载舟而行,有的骑马沿堤前往。元文宗的龙舟就停靠在广源闸别港,《析津志辑佚》记述说:“肃清门广源闸别港,有英宗、文宗二帝龙舟。”元文宗时期,国师乘船前往大承天护圣寺,其规格都是“调卫士三百挽舟”(《元史》)。如此巨量耗费,引得谏臣自当、盖苗曾经先后劝谏文宗,减少出行次数。
如诗如画,形成一处天然观光胜地
元代中后期,元大都西郊的玉泉山寺庙园林景观逐步形成。那时,万寿山称瓮山,山前一带湖泊就称瓮山泊,彼时人们将其与杭州西湖相媲美,称其为西湖或西湖景,是故大承天护圣寺又名“西湖寺”。
翰林直学士、诗人宋褧以《至顺二年五月,从驾观大承天护圣寺》为题,抒写了自己畅游护圣寺的感慨:“陪驾西郊外,遐观倦未还。荷深七里泊,云近五华山。境胜嗟来暮,官微愧不闻。凭高歌夏谚,直拟重跻攀。”
在元代学术和文学史都享有重要地位的吴师道这样描写他眼里的护圣寺:“行行山近寺始见,半空碧瓦浮晶荧。寺前对峙两飞阁,金铺射日开朱棂。平台当前白玉座,刻镂精巧多殊形。”乘船穿过西湖,眺望湖面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被翠绿的树木覆盖;靠近西湖北岸,巧夺天工的石桥连接着鳞次栉比的大承天护圣寺建筑群,如诗如画的景色,形成一处天然的观光胜地。
大承天护圣寺坐落在玉泉山旁,部分建筑伸展到西湖中,称之为双阁。双阁之间,有石桥相连,桥为T字形状,一段通向岸边。元代诗文家傅若金曾经这样描述:“梵宫何巍巍,白日耀流藻。前楹交网树,阴阶被灵草。宿昔构华丽,河沙施七宝。丹霞通飞阁,清飙激驰道。”
按照大承天护圣寺碑文所载,大承天护圣寺之前殿,置释迦、燃灯、弥勒、文殊。西殿,收藏金书《大藏经》,为皇后捐赠。东殿,收藏墨书《大藏经》,文宗皇帝所赠。二阁在水中坻,东阁为圆通,有观音大士像。西阁为寿仁,皇帝居所。寿禧殿放置金银玉器,为皇上斋宫。各种宿卫房舍一应俱全。
另有东别殿、楠木别殿、文室、讲堂,众沙门之居、会食之所,碑亭、井亭、庖湢、库厩、门垣、桥梁,都很精美。
今天,漫步于功德寺公园,沉浸在湖光山色之中,昔日的森严古刹虽不复存在,但其已化为今朝北京三山五园的厚重历史底蕴,伴我们自信走向崭新未来。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