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工地”成了“鬼城”?“阴间滤镜”咋不灵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27 14:06 语音播报

锐评

近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老调重弹、唱衰中国,并配以实地拍摄照片佐证,图片说明相当惊悚:“疯狂的建设使得中国多地遍布鬼城,鬼城里满是这类空置或者未完成的住宅楼……”然而,新华社记者复核发现,图中显示的项目并非住宅楼,而且工地矗立着多个塔吊正在正常工作,拉近镜头一看,工地上还有大量工人在紧张施工。换言之,这些唱衰中国的照片,反倒成了中国经济富有活力的证明。

本想给别人抹锅底灰,结果黑了自己的脸。西方媒体类似《泰晤士报》这种操作,多年来数不胜数,几乎可以出本笑话集锦。有心人总结出了几种套路。其一,“断章截句”,如上述新闻中那般,将动态进程中的一幕,描述成已经完结的既定事实,任意发挥;其二,“张冠李戴”,比如将武警反恐演习的片段,渲染成中国公安“暴力执法”;其三,“阴间滤镜”,蓝天白云下的生活街景,额外打上一层灰暗色调。总之,镜头语言务必阴郁、冷清、压抑,有时还会加上悲天悯人的旁白,主打一个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以期达到哗众取宠、丑化中国之效。

有一说一,在抹黑中国方面,某些西方媒体算得上相当执着。奈何谎言终究是谎言,被戳破是迟早的。如今,中国回到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接触的维度日趋多元,展示平台日渐丰富。而且,随着世界媒体形态迅速迭代、格局更新,林林总总的社交工具遍布全球。域外对“中国什么样”的认知,不会再仅仅依赖于几个“歪嘴和尚”的只言片语或者“阴间滤镜”。特别是随着中国持续优化签证政策,不断扩大免签“朋友圈”,八方来客蜂拥而至,太多外国博主成了中国的“自来水”,让“China Travel”火到了海外。

跟着这些普通人的镜头,西方民众真切看到,中国的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烟火气息满满,深夜街道放心撸串,高铁飞驰“说走就走”,能送外卖的智能机器人、到处可扫的共享充电宝……现代感和科技感,让人惊呼“遇见未来”。他们赫然发现,这个东方国度完全不是西方媒体呈现的那么糟心,城市环境、公共服务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相反有些方面的服务场景已经把西方甩在了后头。

博主的视频、网友的帖子,描摹着最直观的中国印象。“从未想过中国是这样的”。当西方民众发现自己多年来一直被媒体对中国打造的“信息壁垒”围困,一种类似于自发自救的“突围”悄然兴起。近两年来,有关中国民俗风光、田园生活、城市街景的Vlog频频上热搜,甚至成为西方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一些博主开始摆脱西方媒体勾勒的陈旧认知框框,记录中国元素、展示中国印象,无形之中成了中国“宣传大使”。

一位粉丝数万的加拿大博主,曾录制视频纠正外媒对中国议题的报道,反倒被BBC找茬,声称其是为了吸引大量粉丝。该博主怒而回怼,“你想过为什么我会获得大量粉丝吗?是不是因为大家已经很反感你这种媒体的造谣了呢?人们在寻找替代你的媒介。”

“中国就在这里,欢迎大家来”。无论西方媒体如何折腾,真实的中国都会被看见。“阴暗滤镜”怎么加、加多厚,中国也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向未来,昂首阔步,熠熠生辉。


编辑:汤华臻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