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揭秘肝炎防治全攻略,共迎世界肝炎日
2024-07-28 10:1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每年的7月28日,全球的目光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健康话题——“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消除肝炎,积极行动”不仅是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的一次响亮回应,也是对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深刻提醒。肝炎,这一看似遥远实则近在咫尺的疾病,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人们。应急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贾志伟为大家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肝炎防治健康指南。

一、肝脏健康的警钟:何时应警惕?

肝脏,这个沉默的器官,往往在我们察觉不到时已默默承受了巨大的负担。因此,了解并识别肝脏可能发出的求救信号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需要高度警惕的情况:

持续疲劳与乏力:如果你发现自己即便在充分休息后依然感到异常疲惫,这可能是肝脏功能下降的信号。肝脏在能量代谢中扮演关键角色,其功能障碍会直接影响身体的能量水平。

皮肤与巩膜黄染:黄疸是肝炎等肝脏疾病的一个典型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眼白部分)呈现黄色。这是由于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导致其在血液中积累并沉积于组织所致。

消化问题频发:肝脏与消化系统紧密相连,肝脏疾病常伴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及腹泻等消化症状。这是因为肝脏分泌的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至关重要,而肝脏疾病会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

尿液颜色加深与粪便颜色变浅:肝炎患者可能出现尿液颜色如茶般深黄,而粪便颜色则可能变得异常浅白。这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进而影响了尿液和粪便的颜色。

肝区疼痛与不适:虽然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但肝脏肿大或肝包膜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右上腹(肝区)的疼痛或不适感。这种疼痛可能表现为钝痛、隐痛或刺痛,有时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二、揭开肝炎的神秘面纱:检查与诊断

当怀疑自己可能患有肝炎时,及时进行检查和诊断是关键。肝炎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及家族史等,以了解是否存在肝炎的风险因素。这些信息对于初步判断病情和制定进一步检查计划至关重要。

体格检查:通过触诊患者的肝区,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肝脏的大小、质地及有无压痛等体征。此外,还会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肝掌(手掌大小鱼际处皮肤发红)、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等肝炎相关的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是诊断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等)以及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HCV-Ab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肝炎及其类型。此外,还可能需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查、血常规及尿常规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影像学检查:肝脏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显示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这些检查对于诊断肝炎及其并发症(如肝硬化、肝癌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学治疗,守护肝脏健康

一旦确诊为肝炎,科学治疗是恢复健康的关键。肝炎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病因、病情轻重及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病因治疗:针对肝炎的不同病因进行治疗是首要任务。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抑制病毒复制并减轻肝脏损伤;酒精性肝炎患者应严格戒酒并接受营养支持治疗;药物性肝炎患者则需停用致肝损伤的药物并应用保肝药物进行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则需应用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合理饮食及适当运动等一般治疗措施对于促进肝炎康复同样重要。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并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护肝治疗:应用抗炎、抗氧化等保肝药物可以保护肝细胞免受进一步损伤并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但需注意保肝药物并非越多越好而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四、用药需谨慎:肝炎治疗中的误区与陷阱

在肝炎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容易陷入一些用药误区这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引发新的健康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药误区及应对措施:

擅自用药与换药: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肝炎后会急于求成而擅自购买和使用各种保肝药物或抗病毒药物。然而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肝炎的治疗需要基于明确的诊断、病情评估以及医生的专业建议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擅自用药不仅可能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反而可能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不当使用而导致肝脏负担加重,甚至引发药物性肝损伤。

忽视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肝炎的治疗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还需要结合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过度依赖药物而忽视饮食控制、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盲目追求转阴: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说,转阴(即病毒标志物转阴)是许多患者的期望。然而,转阴并不意味着肝炎已经完全治愈,因为即使病毒标志物转阴后,肝细胞内仍可能残留有病毒基因片段。因此,患者应保持理性态度,不要盲目追求转阴而忽视了肝脏功能的恢复和保养。

中断治疗:肝炎的治疗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且疗效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症状缓解或经济压力等原因而中断治疗。然而,这种做法很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因此,患者应坚持按疗程完成治疗并定期复查以评估疗效。

应对措施:

遵循医嘱:首先,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处方用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肝炎类型、病情严重程度、肝功能状况等)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了解药物信息:在接受治疗前,患者应主动了解所使用药物的名称、作用机制、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信息。这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避免自行购药:不要轻信广告或他人的推荐而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尤其是那些声称能“根治”肝炎的“神药”,往往缺乏科学依据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定期复诊: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和检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这有助于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肝炎预防全攻略:从疫苗接种到生活细节的全面守护

1、积极接种疫苗

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手段。所有婴幼儿应在出生后按计划接种乙肝疫苗,以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对于医务人员、性伴侣为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人群,也应考虑接种或加强接种乙肝疫苗。

其他肝炎疫苗:虽然目前并非所有类型的肝炎都有疫苗可预防,但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类型的肝炎疫苗问世。因此,关注疫苗动态,及时接种可预防的肝炎疫苗,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肝炎侵害的重要措施。

2、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保持膳食平衡,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增强肝脏的解毒和代谢能力。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肝脏负担。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肝脏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对肝脏造成损伤。

充足睡眠: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肝脏进行修复和再生。长期熬夜或睡眠不足会导致肝脏功能下降,增加患肝炎的风险。

戒烟戒酒:烟草和酒精都是肝脏的“敌人”。吸烟会加速肝脏纤维化进程,而酒精则直接损害肝细胞。因此,戒烟戒酒是保护肝脏健康的重要措施。(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3、注重个人卫生

勤洗手: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等关键时刻。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有助于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避免共用个人用品: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个人用品。这些用品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沾染血液或唾液等体液,从而增加肝炎等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安全医疗行为:在接受医疗服务时,确保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械。避免在不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注射、输血等医疗服务,以减少因不洁注射和输血导致的肝炎传播风险。

4、定期进行体检

肝功能检查: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是及时发现肝炎等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可以初步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

肝炎病毒筛查: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家族中有肝炎病史、性伴侣为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等),应定期进行肝炎病毒筛查。一旦发现感染肝炎病毒,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和管理。

随访管理:对于已经确诊为肝炎的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应遵循医生指导进行随访管理。定期复诊、接受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并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促进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专家推荐

贾志伟,副主任医师,应急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中国救援队医疗队队员,200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长期在应急总医院消化内科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擅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肝胆疾病及胰腺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内镜操作,对于胃肠镜操作及各种内镜下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在多种国家级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篇。还参与多项应急救援行动,曾参与“抗击非典”一线工作、“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医疗急救工作及全国两会驻地医疗保障工作,2019年3月随中国救援队赴莫桑比克开展热带气旋国际救援。2021年随北京消防救援总队赴河南参与抗洪抢险行动。2022年5月赴甘肃张掖参加应急管理部主办的“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荣立个人三等功。2023年2月随中国救援队赴土耳其开展地震灾害国际救援。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贾志伟

监制:彭雪征


作者:

应急总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