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吾国丨和而不同 贵在同心 追忆乐黛云先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28 14:57 语音播报

热点

北大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先生于2024年7月27日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也是在三年前的这个时候,《吾家吾国》节目有幸采访拍摄了乐黛云先生。乐先生深居简出曾经在学术界是有名的,哪怕是在她的新书《九十年沧桑》面世的时候,媒体采访也是老先生一定会拒绝的事情。为了能约到老先生的采访,我给她发出的信息已经可以写成短篇小说了。很感激北大中文系的贺桂梅书记反复沟通联络,约访的当天正好是我的生日,当时我对她说,这是我人生中最好的生日礼物。

实在是太想采访乐黛云先生!季羡林是她的老师,也是她的朋友,就曾经用“奇女子”形容她。从某种意义上说,乐黛云先生是与中国文化同在的一个人。哲学大师汤用彤是她的公公,先生汤一介是位举足轻重的哲学家。自己又亲自开创了中国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盛名之下,乐黛云先生深谙“沉潜”之道,平时沉静寡言。短短两个小时,我有幸和她一起回望了她的一生。

乐黛云的一生充满了疾风暴雨,但她始终并非受困或失陷,而是迎向风暴,就像她曾经出版的第一本自传的名字to the storm。五十岁以后,乐黛云先生成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中国的比较文学在她的苦心经营下,最终成就为一个全新的学科。作为暴风雨时代的女儿,先生始终保持着批判、自我批判的犀利、锐敏与勇气,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展示、开启着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博大精深的宝藏。数十年来,她深耕在比较文学这个略显冷门的领域,潜心研究中国人的根与全球谱系的连接。

乐黛云先生的家里被书占据了绝大多数空间,而一些兔子玩偶、兔儿爷成了家里为数不多的点缀——兔子是先生汤一介的属相。“我走到每个国家都会想着给他买一只兔子。”说完这句话,采访中一直语气平和、淡然的先生微微作了停顿,眼神有些潸然,抬头轻轻看了一眼书柜上边,我循眼望去,书柜上方摆放着汤一介先生的遗照,浅浅带笑。

乐先生与丈夫汤一介先生携手于未名湖畔,一个浪漫天真,一个儒雅质朴,他们将一生献于学术。两个人一同经历过苦难和分别,又一起躬耕书房,奋力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却谦逊自持,自誉为“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普普通通、飞不高也飞不远的一对”。

在2022年的“三八妇女节”时,《吾家吾国》节目曾经剪辑了一个短视频,是多位年过九旬的节目嘉宾分享给当代女性的箴言。视频没有什么花哨的内容,就是请她们描述心目中的女性特质,这条视频很快就超过了10万+。乐黛云先生这样描述她心中的女性特质,“有自己的主张,不要靠别人去生活,独立还是挺好的”。乍一听很平淡,但这朴素语言背后是中国最早一代独立女性用生命经验探索出的人生感悟,分量自然不同。无数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从中得到激励和“共鸣”。

20世纪40年代,乐黛云先生几乎是彼时中国最早走出家门、追寻独立人生的女性。“追求独立、比较勇敢、刚毅不屈,她对我说一定要上大学,一定要走出来。”乐先生这样描述母亲对她的影响。乐先生是幸运的,有坚定支持和完全信任自己的母亲,让她去追求自己的人生。正因为此,在采访中,我惊叹于她和汤一介先生自由幸福的灵魂呼应,但更让我惊叹的是——走出父权家庭的她,在先生汤一介、公公汤用彤这样负有盛名的家庭里,仍然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现代社会许多东西都瞬息万变,但是在乐黛云的人生中很多东西一直未变,包括她的家庭,她的爱情,她跟命运的较量,她对学问的追求,她对一颗颗自由灵魂的怀念。可谓一生燃尽自己的微光,用尽全力的拥抱和温暖她脚下的这片土地。采访中乐先生惜字如金,为了能够更接近她的精神世界,我去了北大校园很多和她有关的地方。60多年前,她作为北大第一届毕业生代表给燕园新址捐建了一座升旗的旗杆,近70年过去,尽管旗杆和旗帜已经更换多次,但是旗杆座仍然在。我在旗杆基座前站了很久——这也是一种象征,上一代人文化奠基已完成,吾辈自当进取。

在采访的最后,我推着轮椅,和腿脚不便的乐黛云先生一起去了未名湖畔。荷花刚败,我有些遗憾,而轮椅上的乐黛云先生说,“最盛期的荷花过了,这杨柳也很好,时间不会等你。”在她看来,穿越90多年的人生长河,残荷垂柳,俱是风景。

如今先生远去,去追寻天国另一只自由的小鸟了。我始终还是记得她写在我笔记本上的这句话——“和而不同,贵在同心。”她说,“要保持差别,不要把差别抹了。如果没有特色、没有差异,生活没有味道。”在世界文化的花园里是这样,在男女性别关系中也是这样,终其一生,乐先生活出了“和而不同”的人生。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