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8 19:36
这是一本关于故乡的书,但又不是一本只关于故乡的书——故事呈现了陈、林两家四代人的奋斗历程,有人流浪,有人流血,有人流亡,是百年家国史在普通人身上折射的缩影……但归根结底,这是一位潮州人献给故乡的礼物,它用一个连贯而流畅的故事,将百年风云中潮州人的血脉延续与家国信念娓娓道来,讲述了何为潮州人的“历尽千劫,只为归潮”。
《归潮》读起来不累,如果时间充裕,完全可以酣畅淋漓一口气读完。全书叙述结构清晰,以林家第二代人物林雨果为线索,串联起了上下部分。上篇“心安处随家庙”以林雨果之父林汉先所代表的林家为中心,写尽了上世纪上半叶的潮汕人为家国的巨大付出。1922年“八二风灾”后,林汉先和挚友陈洪礼“过番”(闽粤方言,指离开家乡到“番邦”谋生,一般指南洋),结伴前往暹罗寻求生机。他们在曼谷经营潮州茶馆八方楼,参与华文学校创办,很快崭露头角,成为华侨中前途不可限量的人物。羽先生是曼谷的华侨领袖,对林、陈二人有知遇之恩,但最终日本人以幼时的林雨果为诱饵做局将其暗杀。为了防止曼谷当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林汉先以自刎的方式表达尽心中愧意和抗议。其妻林阿娥则带着女儿林雨果在战火纷飞中放弃优渥的异乡生活,送丈夫的骨灰魂归故里。这份刻入骨血的家国大义,改变了林雨果的人生轨迹。作者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华人过番的艰辛,也写尽了华人对故土从未忘却的牵挂,特别是抗日战争打响之后,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人,争相捐资捐物,尽力所能及。林雨果的祖父为四个儿子起名“先忠厚孝”似是命运的隐喻,潮州碧河镇似乎有着无形的手在召唤这些敢于闯荡的家乡儿女,千里归潮,捍卫故土。
如果说上篇是林汉先的归潮之路,那么下篇则是其挚友陈洪礼的归潮之路。林汉先的归潮是由其妻女完成的,陈洪礼则是经由其后人传述,其真实形象才为人所知。林雨果在六十五岁时毅然赴泰国旅游,却失望而归,她既没有找到儿时的记忆,又因为在四色菊府(泰国北部的一个府)的梅山公祠看见那只本应放在陈氏宗祠的香炉,认为是陈洪礼自作主张的捐赠并与陈家交恶,以致严词拒绝其孙辈陈锦桐提出的让陈洪礼魂归故里的请求。层层误会之下,陈锦桐用心收集祖父的相关资料,亲赴碧河镇,积极参与碧河书楼的修缮和使用,用一场名为“归潮”的展览告诉世人“曾经有一群人是如此有血有肉地在异国他乡生活过”,才让林雨果内心愤怒尽消。陈洪礼宁背负骂名几十年,也没有让在自责中死去的兄弟形象受损,直到其孙辈将真相公之于众,这个临终前不停地喊着“返返返”的老人,才得以魂归故土。
时光流转,小小的女孩儿林雨果已经成为碧河镇令人尊敬的阿嫲,正是由于她的开明与肯定,陈氏宗祠、碧河书楼等古旧建筑才得以在华侨后人的修缮保护下焕然新生。围绕着对潮汕古建筑的重建和对潮汕生活的记录,林家后人和新一代华侨在书中登场,他们虽然散居在世界的各地,但故乡仍旧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他们回归,重新感知潮汕文化,重温祖祖辈辈传承的潮汕精神。
“80后”潮州作家陈崇正将此书称为“来自故乡的重托”,处处可见其用心良苦。全文结构既从时间层面上逐一展开,不同年代的潮汕人都在用“归潮”的行动强化着自己与故乡的血脉联系;也可以看出从空间领域上的发散和收束,潮汕宛如一柄巨伞,伞开之处连着故土与海外——建华文学校、修建祠堂、支援祖国等等是“海外一个潮州”对“海内一个潮州”的回应,而国家有难之际、百废待兴之时,收伞之刻,一呼百应,海内、海外都立时变为“天下一个潮州”。
在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余,作者别出心裁地在书中增添了些许花絮。现代著名作家、革命烈士洪灵菲曾经与林汉先、陈洪礼二人把酒言欢,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书中的陈文统)笔下的不少女侠仿佛都有林雨果的影子,林阿娥母女在归途中偶遇了诗人艾青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这些巧合虽源自作者的精心设计,但却依托于真实的历史,从而将一个家族的“归潮”真正融入了时代之中,让读者不由会相信,在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中,一定有人这么做过,这样走过归潮之路。
潮汕地区指向的是粤东的揭阳、潮州、汕头三市这片地域,它是中国的“侨乡”,是一片始终保持着与海外华人的联系并保留着华侨文化的土地。作者深受这片土地的滋养,潮汕文化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不论是建筑、潮剧、英歌舞,还是饮食、茶艺,陈家传承的木雕,举办的婚宴,经营的鱼生店,无一不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绵延不绝的传统。特别是在潮剧的运用上,用一个剧种串起几代人思乡之情,用林汉孝血染戏台写尽潮汕人的赤子之心,这种对宗族、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让潮汕在中国的版图上变得鲜活而可感。
同样,于作家而言,这也是创作上的新尝试。作为“新南方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陈崇正本人在访谈中他强调自己依然是“左手现实、右手科幻”双手并行,但必须承认,《归潮》是他第一次直接面对家乡历史。那些他在科幻小说里建构起的未来之城这次变成了青砖厚瓦构筑的家国叙事体系,有史料、有依据,也有自己的立场与加工,完全不同于他在科幻小说中所寄托的想象。
“历尽千劫,只为归潮”,没有什么形容比作者赋予的这八个字更为恰当妥帖。从一代人的出番到一代人的归潮,从抗日救亡到故土寻根,《归潮》恰到好处地踩在了时代每一个激荡的时间点上,绘就了潮汕人的故事、形象、难以磨灭的宗族精神和个人情感。这跨越百年的归潮路,强化的是文化认同和身份归属,成就了潮汕人独有的文化符号。在小说的结尾,林雨果被安葬在梅山公墓,但是她和她所代表的故事,并不会就此灰飞烟灭于时光的长河里,正如文末的莲雾树被龙眼树所替代,枝枝叶叶终会繁茂,总有人离开故乡,也总有人会记着故乡、返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