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老”低价游 暗藏利益链
北京晚报 | 记者 袁璐 夏骅

2024-07-29 15:04 语音播报

封面

这个夏季,低价游再度被推向大众视野。限时特价、包吃包住、门票全免,近期,不少老人收到了可以低价游北京的信息。记者调查发现,从卖力推销到花式包装,背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

■ 线上推销 旅游“攻略”一键直连导游报团

记者打开某短视频平台,搜索“北京4天3晚旅游”,前5条帖子竟然全是“攻略加导游联系方式”。“带家人去北京,5天花了1350元!全程没有任何隐性消费。”一名博主晒出3张旅游照,配上《北京欢迎你》的背景音乐,并在评论区置顶回复导游的微信号截图。类似的攻略也出现在搜索网站上,且数量更多。记者打开网页搜索,输入“北京4天3晚旅游”,前20条信息中,有11条都是“旅游攻略分享”。这些“攻略”表面看来是心得分享,其实暗藏玄机,它们报出的价格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都用红字标识出联系人和电话。

通过一篇“攻略”中留下的联系方式,记者添加上导游“晶晶”,对方给出了一份4天3晚的“家庭结伴自由行”规划,费用880元,包含景点门票、专车接送、酒店住宿,还有3天优秀金牌导游服务和旅游责任险。“咱们是有补贴的,所以那么实惠,平时得1400多元一位。当记者询问还能不能更便宜,“晶晶”先是说800元,后又称“我去跟经理申请一下”,最终报出750元。

“这是典型的流量生意。通过网页或短视频搜索关键词报团的,往往以老人居多。”北京某旅行社老板陆强(化名)表示,老人大多不太会使用线上旅游平台,也玩不转直播间,找不到正规入口后往往直接选择电话或微信联系“导游”,直接扫码付费就能交定金报团。

■ 行程包装 所谓“文化中心”实际是购物点

交完定金参团后,老人才发现实际行程和线上所说的并不相同。

今年6月,游客李先生的母亲通过网页搜索,报名参加了一个低价游,一出火车站,就被接站人员带到了某郊区酒店。到酒店后,一名地接导游要求老人签订一份《团队境内旅游合同》,并补齐剩下尾款。

第二天开始,行程就走了样。按照此前微信沟通,第二天的行程本该是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公园和什刹海,实际行程中什刹海被取消。第三天的行程更是从参加升旗仪式、游览八达岭长城、近观奥林匹克公园,变成前往某玉器店,参观河北的一些景点,最后才是游览八达岭长城。

“老人五点半就起床,被导游拉着去购物点,一直买东西到中午,后面的景点参观匆匆忙忙。”李先生说,事后翻看旅游合同才发现,行程中早已悄悄增加了玉器店、特产店等4处购物点,以及两项“自愿购物活动补充协议”和一项“自愿付费项目补充协议”,表明购物付费皆为游客自愿行为。“老人哪晓得琢磨这些,当初看总价一样,就匆忙在合同上签了字。”李先生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降低老人的排斥心理,不少购物点、自费点被包装成“文化中心”,导游以邀请体验北京文化的方式将人带去。比如,名为非遗展示中心其实是卖朱砂、玉石的;名为文化演出剧场其实是看杂耍的。

■ 环环相扣 低价游回本主要靠回扣差价

陆强告诉记者,低价游有着明确的人员分工,分为业务员、组团社和地接社。其中,业务员负责招徕游客,将游客信息汇总至组团社;组团社将游客安排给地接社接待;地接社承担游客在当地的食宿、门票以及交通。以4天3晚游为例,按连锁酒店双人间350元一晚计算,每人3晚住宿成本525元,算上吃饭、交通和门票,地接社的成本价在1040元左右。游客只交750元团费,根本不够覆盖成本。更重要的是,这750元并非全由地接社收取。按行业潜规则,引流的业务员要抽走12%,组团社要抽走40%,剩下的48%才是地接社的接单价。

地接社不可能干赔本买卖,自然得靠挣差价。“导游和地接社的心态就是上赌桌,赌一定把钱从其他地方挣回来。”业内人士胡高(化名)说。按其透露,通常演出票差价最高,演出方对外标价是280元到300元,地接社拿到的协议价只有40元到60元。这样,一张演出票一卖,地接社就能收回240元。

当然,更大的差价来自购物点回扣。“游客的参观卡上都写着编号,为的就是算回扣用。”陆强透露,常见品类里,玉石的回扣最高,在50%到60%,朱砂、硒片等特产一般为50%,地接社和导游六四分账。烤鸭、果脯等食品,回扣则在30%左右,地接社和导游五五分账。

提醒

别轻信带联系方式的旅游帖

“低价游的危害在于多方俱伤。”在陆强看来,低价之下游客被层层盘剥,实际旅游体验大打折扣,从事正规旅游的旅行社则被迫卷入“价格战”,形成恶性循环。业内人士胡高反复提醒,老人来北京旅游,一定不要轻信直播间承诺的任何服务标准,更不要相信互联网平台上带联系方式的旅游帖,也不要没签订旅游合同就贸然参团出发。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