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风雨常亦新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2024-07-29 19:03 语音播报


自镇江向南,即抵常州。大运河常州段沟通长江、太湖两大水系,常州成为运河航道完整穿越城区的城市,也是唯一春秋运河、明清运河、新运河“三河并流”的城市。行走在常州城里,小桥流水如画、三餐四季静好,千年奔涌的运河水,也在为这座城市不断注入新活力。

运河携来稀罕物

进入常州博物馆,远古文明的气息扑面而来,方寸空间,尽显繁华,千年运河的记忆得以窥见。

在常州博物院典藏部主任朱敏看来,寻宝第一站,必定先看一件宝物——国家一级文物原始青瓷簋。

这件春秋时期的文物出土于常州武进区淹城遗址,与同期出土的“兄弟姐妹”们安居展柜,似无甚特别。

观者细看,这件青瓷簋两耳侧贴有S形堆纹装饰,不规则贴塑雏鸟七只,作栖息状。腹部采用剔刺法制成密密匝匝的锥刺纹。其造型仿青铜礼器,装饰技法运用了盛行于青铜器上的浮雕堆贴技艺,稚鸟形象受中原图腾文化影响,绹纹耳和S形附加堆纹又具有南方地域特征,是南北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更重要的是,它是常州地区春秋运河文明的实证。常州地区本身没有瓷土资源,而这件器物风格与浙江出土的文物相似度很高,因此我们认为它是在浙江制造,通过发达的水上交通运输而来。这正是得益于古运河的开凿,江南物产得以互通。”朱敏说道。

常州宋墓出土的北宋耀州窑印花婴戏纹碗,证明了南北方物产往来始终未歇;自常州市南运河河道出土的两件清银锭,从铭文上看,推测为清代常熟附近昭文县工匠王俗所铸,为运河税银。运河深深影响着常州商业和人民生活。

另一组宝物实打实产自常州,即当地南宋古墓出土的梳篦。梳篦是两种器物,即木梳和篦箕。仔细观察,展柜中的梳篦木齿纤长细密,特别是那一把篦箕,木齿密密挨靠,好似无缝,工匠之手艺高超令人惊叹。

常州梳篦制作工艺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始,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到此定制一批精品梳篦,作为御用品,经运河送进京城宫廷,因此常州梳篦一直享有“宫梳名篦”之誉。常州梳篦开出的梳齿“梳”“掠”分明,齿距均匀,齿长合适,打磨细致,不易伤发。南来北往的运河商船卸货后,为了避免空仓返程,都会就地采买特产。常州梳篦成了最受欢迎的商货之一,其亦随运河远行,声名远播。1915年,常州梳篦在美国旧金山和平博览会上获银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梳篦就地取材,以本地小叶黄杨制成,《闲情偶寄》记载: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朱敏介绍,从文物角度说,木质梳篦出土数量极少,且出土时几乎都是梳齿散落,需专业人员重新拼接,现在能完整展出,尤显珍贵。如今在常州博物馆展出的几把梳篦中,把把皆精品,尤其是其中的镶珠半月形木梳、包金半月形木梳,梳齿紧密,工艺精湛,更属珍品佳作,出土时仍插戴在墓主的发髻上,寻常之物显出富贵气派。

篦梁灯火今胜昨

国宝无声,见证着文明星火燎原,而那些伫立河畔的历史遗存,则是传承自过去的余火,与同一片大地上蓬勃生长的新城交响共鸣。

大运河常州段的特点可用“江湖汇秀”一词蔽之。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汪瑞霞介绍,“江湖汇秀”为常州城西郊八景之一,在西运河入城风水口处“石龙嘴”上树有石碑。常州坐拥长江、大运河和太湖,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格局,大运河穿城而过,江湖汇秀,滋养着地方的千年文脉。合水脉、集地秀。“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正是对常州大运河辉煌的真实写照。

城因水兴,依水而筑,水因城旺,应需而改。随着城市扩张,常州段运河多次向南改线,春秋运河、明运河与新运河,环环相扣,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里外嵌套,最终形成“三河四城”的古城格局,从天空俯瞰,仿佛一只“运河之眼”。常州古城也似龟形。古人称龟为龙种,这也是常州“龙城”来历之一说。

《越绝书》记载江南有“吴古故水道”,后吴王夫差修邗沟,汇通大运河。常州始终是重要交通枢纽,毗陵驿为重要的驿站。驿站初设于唐,明代得名“毗陵”,正德年间迁徙至今地,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最后一次复建。毗陵驿是仅次于金陵驿的江南大驿。清乾隆帝下江南驻留常州,曾三次从此处上岸,故而又称皇华馆,驿边皇华亭即为纪念此事。在人们熟悉的《红楼梦》第120回故事中,贾宝玉与贾政分别的毗陵驿亦指此处。

毗陵驿水码头称“大码头”,自古码头交通便利,商事兴旺,分区分片的行业市场多如牛毛,京杭运河北首的通州码头就曾有集中的粮食市、江米店、果子市、鱼市。常州也曾码头林立,比如青果巷曾是果品集散地,清中后期毗陵驿成为常州的商业中心,粮行大部分集中于其周边,此后逐渐形成两大粮食市场,粮行米店主要集中于小市河,后称米市河,豆市集中于西市河,又称豆市河,可一窥当时商铺林立、人流如河水不息的盛景。

实际上早在宋代,常州商事已十分兴盛,兼具主要粮食产区与粮米交易中心于一身。史书记载,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常州府粮米实征超过50万石,占全国实征总数的2.16%,接近广西、云南两省征粮数的总和,为解决漕米储存问题,城内还建立了西仓和东仓。

常州豆业也极兴旺,甚至超过米业,清代道光末年成为当地第一大行业,民国时期形成以豆业为首的“豆木钱典”四大行业,后其地位为钱庄业取代。据《武进工业调查录》统计,清后期常州城产豆10万石,光绪年间从苏北、皖北而至的外来豆超过100万石,铁路通车后大豆贸易量更是猛增至600余万石。

常州另一个名动天下的行业便是梳篦。老话说“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业始于隋唐,明清鼎盛,乾隆年间的《常州赋》载:“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规模超过前代。当时常州西门和南门一带有几万人从事梳篦生产。西门篦箕巷位于城西古运河北岸,正与毗陵驿比邻。梳篦店兼营宫花,夜间家家点灯,辉映运河,名入常州西郊八景。

如今再次回到毗陵驿,踏过幽静的古巷,登文亨桥远眺,现在的运河故道已不再承担运输功能,“文亨穿月”犹在,旧市沉寂,千帆无踪。然而转过身来,面前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商场中人来人往,一派繁华。入夜,商场点灯,河边跳舞的人群也开启照明,一条长街明亮如昼,河岸一线热闹非凡。“篦梁灯火”一如当年,更胜当年。

教我如何不想他

告别毗陵驿,沿河东南而行,一段古色古香的幽长小巷出现眼前,引人走进去一探究竟。

这段巷子名为青果巷,讲解员巢骏祎介绍,古时候,这一区域最广时长度接近1000米。现在的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长度约400米,宽度约200米,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

巷子深长,正适合探幽访古。粉墙黛瓦间,藏着许多宝藏店铺,有将近百岁的常州老店轩安居,有装饰古雅的茶馆,也有非遗传承人的传学基地,一间小屋如同梳篦博物馆,藏着好些别处见不到的珍品。一家家小店或开门见河,或门扉半掩,与小巷的宁静雅致相得益彰。

欲与青果巷“相知”,只在街上逛逛还不够。“走进”青果巷并非虚词,踏入那一间间改造为纪念馆的院落才知,青果巷大有来头,明末至清,这里走出了107位进士,从古至今,有114位历史名人与青果巷息息相关。

更有趣的是,人们戏称这一片区域是古代的“学区房”,如此便不得不提青果巷内曾经的名校——武进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其前身为粹化女学,开当地女子职业教育正式办学之先河。

办学以来,这里走出了不少著名女性人物,她们投身社会,或钟文史、或执艺笔、或登银幕,为国家发展和文艺传承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代著名法学家史良曾就读于武进女师。在校期间她便积极投身爱国运动。成为律师后,她为邓中夏辩护,因宣传抗日救国,与沈钧儒、邹韬奋等人一起被捕入狱,并称“救国七君子”,她在狱中也不忘为妇女权益发声。建国后,史良担任国家第一任司法部部长,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

除了史良,发明乱针绣的大师杨守玉、著名电影演员上官云珠、被称为“江南鲤鱼王”的著名画家吴青霞均曾就读于武进女校,在青果巷度过读书岁月。

能培养出众多优秀学生,武进女校的强劲师资力量功不可没。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吕思勉,近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近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画派”先驱吕凤子……来自各行各业的学人名家于青果巷开卷授课,为本就学风浓厚的常州再添一笔桃李芬芳。有趣的是,师生中不少人就住在青果巷,每天步行几百米便可入校,“学区房”名副其实。

同样曾经在青果巷居住、学习的,还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盛宣怀故居位于大马园巷,他的幕僚吕景端也曾住在青果巷内,盛宣怀被称为中国实业之父,曾创造建立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等11个近代中国“第一”。

巷内唯一一处明代遗存贞和堂,拥有常州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厅,是明代抗倭英雄唐荆川旧居;青果巷的赵元任旧居也是一“宝”。“最要紧好玩”的赵元任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精通8种外语和中国当地的33种方言。他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歌曲。

每次讲解完青果巷历史后,巢骏祎总喜欢带着游客来看一株石榴树。繁茂树叶碧绿,炎炎夏日里尤显清爽,小巧的青涩果实坠在枝头,触手可及,游人们举起手机拍了又拍,而始终无人忍心去摘。

“盛宣怀的父亲盛康在此居住时就有这棵树。石榴不是本地树种,它却在此生根发芽,一‘住’就是200年。”青果巷的故事太多太多,不但令游人沉醉,也让乡人魂牵梦萦。每当熟悉歌声响起,又教人如何不想“他”?

大运河常州段北枕长江,南滨太湖,西摄滆湖,中有漕河,蓄泄吐纳牵“三吴”之地。依托大运河沿岸雄厚的工业底蕴,常州打造了“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大运河工业遗产文化长廊”等特色运河文化带。常州与大运河有关的故事实在太多,我们今天先说到这儿,明天,将继续为您讲述常州大运河边精彩壮阔的工业故事。

运河瑰宝

贞和堂

梳篦

北宋耀州窑印花婴戏纹碗

原始青瓷簋

本期摄影:常 鸣

聚焦副中心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