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运河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2024-07-31 17:18 语音播报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越来越多的人着迷运河历史、探索运河文化,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组成的中国大运河,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知识点。

“走一遍大运河”是这两年非常流行的事情。自驾、骑行甚至是划桨板,不同的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感悟。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两位北京铁路退休职工,他们乘坐日行千里的高铁,分别用文字和照片记录各自眼中运河的模样。

《人民铁道》前摄影记者 孙立君

“我把运河看简单了”

从决定要拍摄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到发现自己“唐突”了,孙立君只用了一周时间。

早就想拍大运河

退休前,孙立君是《人民铁道》的摄影记者。入行多年,孙立君用镜头记录了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变迁,业余时间他也寻访拍摄了不少国内的世界遗产点。“这是给自己留的作业,用相机记录下世界遗产点的景色,也是我从事摄影工作的成就,目前已经拍摄了二十多处。”

孙立君早就有了拍摄大运河的心思。在去年的杭州亚运会期间,孙立君曾到杭州采访,当时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拍成运河,今年趁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孙立君再次上路。

他将拍摄的第一站定在了苏州。“去苏州的路上我就在想,运河就是一条河,拍一下,再看看苏州园林应该就够了,没想到我想得太简单了。”当时孙立君来到了苏州市的七里山塘景区,站在河边他就蒙了。

“想起今年春节我去河西务拍摄庙会,当时也去拍了运河,没想到北方的运河景色与南方差别太大。我查资料发现,运河流经的每一座城市所留下的文化都不一样。北方水工遗存很多,而南方不仅有更多的遗产点,而且运河在南方依旧是重要的内河航线,承担着运输任务,一如曾经运河上的漕船千帆驶过。”

“复兴号”与大运河的千年相遇

既然来了总要拍些什么,多年的摄影经历也让孙立君对自己有一个要求:拍摄一个地点,不需要复杂的图说,只需看图,观看者就知道这是哪里。

孙立君来到寒山寺附近,他用航拍拍下多个镜头,每一张画面中的元素都很多。距今1500多年的寒山寺伫立在运河边,两边小桥流水,旁边的运河航道内,货船往来穿梭。“历史上,寒山寺旁边的枫桥古镇是进入苏州古城的重要关口,遥想当年大运河上来往的船只不断,千年后,这条航道仍在发挥重要的运输作用,这种古今交汇的场面让人很受触动。”

作为一名铁路摄影记者,铁路元素是孙立君摄影作品中的重点,一张拍摄于苏州北站附近的航拍照片让孙立君比较满意。画面中,既能看到复兴号动车组驶入苏州北站,也有传统的绿皮火车穿城而过,同时画面一侧还能看到大运河与高速公路。

“画面由右至左依次是大运河、高速公路、普速铁路与高铁,一张照片包含了几种运输方式,也体现了运输方式由古至今的变化。不过拍摄这张照片时天气不好,画面呈现效果我不是很满意,以后肯定要再来一趟。”孙立君说。

不仅要体现运河两岸的古今对比,还要体现运河流经城市的独特文化。在苏州拍摄大运河时,孙立君在平江路上看到了大大小小的评弹馆,词曲中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情,也有儿女情长的温柔。后来他专门去了苏州评弹博物馆了解历史。“评弹起源于宋代,是苏州的‘文化三绝’之一,如今是国家级非遗,更是运河边璀璨的文化。”孙立君说。

在苏州待了四天,孙立君坦言自己只见识到了运河的冰山一角。他说:“我打算从古镇、现代和非遗三个角度来好好拍拍大运河苏州段。这次来只是打前站,回去我得好好查查资料,确定拍什么、去哪拍。为今后探访运河沿线城市做好准备。”

中国铁路北京局北京客运段原党委副书记 王博轩

“运河迷”5年遍访京杭大运河

中国铁路北京局北京客运段原党委副书记王博轩是位地道的“运河迷”,他用了5年时间陆续走遍京杭大运河沿线及部分支流地区。

行走运河古镇“惊喜”不断

王博轩第一次见运河是在1998年,却没留下太多美好印象。当时他去南方学习,招待所就在运河边。“当时是伏天,天气非常热,又没空调,想打开窗户通通风,没想到气味大到无法开窗。”后来当地朋友告诉他,当时基础设施尚不完备,河边居民洗衣洗菜等生活污水会排入河中。

到了2014年,就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的一个月前,王博轩和朋友来到江苏,此时不仅大运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运河边的古镇也让他流连忘返。当地朋友聊起大运河留下的大量宝贵文化遗产,让他着迷。也是从那时起,王博轩给自己定下了走一走运河沿线古镇的目标。

从2014年到2019年,他利用休假走完了京杭大运河沿线。之所以偏爱运河古镇,他认为,商业气息不太浓厚的古镇不仅保留了原有风貌,而且通过枕河而居的人家更能一窥运河畔人们的生活状态。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震泽古镇就给王博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镇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支流塘河上,是远近闻名的蚕丝之乡,当地有“蚕来胜耕田”的说法。“历史上江南便盛产蚕丝,震泽古镇产出的蚕丝顺着运河来到北京,而古镇也因运河而兴。”王博轩说。

镇江的西津渡古镇,王博轩也记忆深刻。相较于震泽古镇,西津渡的知名度更大一些,商业气息更浓,不过王博轩更为古镇里的历史遗迹所吸引。

“沿着台阶往古镇里面走,就看到一个待渡亭。镇江自古就是长江与运河交汇之地,当时西津渡就在河边,所以这个待渡亭就像现在的公交车站,人们在这里等候渡船过长江。”这一幕给王博轩留下深刻印象。

从待渡亭再往上走,就是西津渡古街最有名的文物昭关石塔。“我第一眼望去,发现这和北京的妙应寺石塔一样,后来看到一旁的介绍,发现两个石塔就是出自同一个工匠之手。不过西津渡的昭关石塔是一座过街石塔,建在过街的石牌坊上,这是很少见的。当地人跟我说,漕运繁忙时跑船的船家也想祈求平安,但是带着货物不方便,他们就在昭关石塔下面走过,当作祈福了。”王博轩说。

在西津渡王博轩也有意外收获,那就是万顺昌状元饼。“西津渡这个地方真的很神奇,既有悠久的历史遗迹、现代气息浓厚的商店,也有这种上百年的老店。”王博轩说,状元饼就是薄薄的一张脆饼,如果配上店主做的麦芽糖就更好吃了。

跟店主攀谈间,王博轩得知来这家店买饼的顾客中还真出过状元,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了,每到高考店里就供不应求,吃过他状元饼的学子中不乏考上清华、北大、复旦等知名学府的考生。“不过店主也很有性格,每天制作的状元饼有数,来晚了就没了,有时天气太热也不做,我就没吃上。”说起当时,王博轩开怀一笑。

说起来,王博轩认为自己和运河冥冥之中有渊源。他祖籍山东,祖辈当年进北京的第一站就是通州。

燃灯塔、文庙等古建群开放后,王博轩还专程带父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游玩。对“一枝塔影认通州”的说法,王博轩的父亲深有感触,他告诉家人“当时从山东来北京,看到燃灯塔就知道到通州了。”王博轩说:“我父亲的童年也是在通州度过,老人对两个地方记忆犹新,一个是燃灯塔,另外是当年他上小学的张辛庄。而张辛庄就在张家湾,是当年运河北首第一码头。这么看我家跟运河关系还挺深的。”他笑言。

水陆两条“黄金运输通道”

参与铁路工作后,王博轩发现如今的铁路网与大运河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探访运河沿线多是走京沪高铁线,而京沪铁路沿线所经过的城市与京杭大运河有7成以上是重合的。“这是一种很神奇的交汇,古往今来,运河和铁路,是水陆两条‘黄金运输通道’。而且不管是京杭大运河还是京沪高铁,都对沿线城市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更因为交通要道而融合。”王博轩说。

在镇江时,王博轩还特意去了趟京杭运河特大桥。“修建京沪高铁时,这座桥是全程重点,首先是跨度长,其次这座桥的部分施工要在水上进行,但是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是重要的内河航道,不能因为施工妨碍航运。”王博轩说。如今站在京沪高铁镇江京杭运河特大桥下,水面上是宽阔的大运河,一艘艘货轮往来繁忙,一如当年漕运千帆竞发的场景;桥上是日行千里的“复兴号”,象征着人们生活质量的突飞猛进。

“走完京杭大运河全程,不仅更加了解这条古老河道的历史,也感受到了沿线城市因运河而兴的发展脉动。有时间,不妨去走一走、看一看。”王博轩说。

孙立君供图

聚焦副中心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