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改革开放系列之一|改革,从打破“大锅饭”开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01 07:24

热点

【长风破浪  勇立潮头】

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进程中,首都北京始终奋楫扬帆、破浪前行。大到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创新,小到个体工商户办证极简化,都彰显着“关键一招”带给北京发展的澎湃力量。从今天起,本版推出“长风破浪 勇立潮头”系列,回望改革路上我们走过的千山万水,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凝心聚力。

改革,从打破“大锅饭”开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至今的46载光阴里,北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无到有,从初步建立到迈进新发展阶段,正朝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前行。

(1)全国首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经济“统得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逐渐确立,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形成,市场机制开始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补充。各个领域的改革,从打破“大锅饭”开始。

北京率先在农村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村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变化。1983年,全市农村社员人均劳动所得突破500元大关,达到517元。郊区农村经济总产值的商品率已达80%,这意味着给城市提供的农副产品更丰富。(1984年2月1日《北京日报》1版,《京郊社员人均劳动所得达517元》)

城市的市场机制改革从商业开始。“进货一个源,死活一棵树,赚钱归国家,亏了有人补”,是当时国营零售商业的普遍现象,天桥百货商场的职工为此十分心忧。一个资金来源靠国家拨、银行贷,企业经营缺少自主权,盈亏由国家负担的企业,怎么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呢?天桥百货商场的职工经过思索、讨论、酝酿,在1984年春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与国家分灶吃饭。

1982年,天桥百货商场售货员帮顾客试穿挑选的衣服。李晞摄

当年7月26日,以天桥百货商场为基础,以前门百货商场为骨干企业,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组建而成的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经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企业不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丢开了企业“铁饭碗”,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就这样在北京诞生了。仅五六天时间,市工商银行代它发行的300万元股票,便被认购一空。天桥股份公司同所有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书”,职工基本工资根据劳动贡献大小分配,同样是1978年进厂的职工,工资多的可达80多元,少的50多元。破釜沉舟的大胆改革让老天桥打赢了翻身仗。从1984年7月到1985年6月底,全公司销售额达1.0588亿元,1985年7月至12月的销售额同比增长高达35.4%。(1986年7月25日《北京日报》1版,《新型商业的雏形》)

1986年7月25日,《北京日报》1版

天桥股份公司改革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家体改委的充分肯定,称赞它是改变旧的国营商业的所有制形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商业股份制企业的一次有益的探索。(1986年8月11日《北京日报》1版,《试办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是有益探索》)

当时的工业领域,也蹚出了一条对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白兰之路”——北京洗衣机厂把白兰牌洗衣机98%的零部件扩散到乡镇企业加工,五年里产品产量增长30倍,利润更是增长50倍。(1984年10月8日《北京日报》1版,《愿“白兰之路”越走越宽》)

1984年10月8日,《北京日报》1版

经过一系列改革,到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雏形初现。

(2)市场倒逼企业“壮士断腕”

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20世纪90年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这一时期,北京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就是国企改革。以首钢为例,它曾是中国规模最庞大的钢铁企业,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国内外钢铁市场趋于饱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新宠,首钢的主打产品却还是被称为“面条”“裤腰带”的低端盘条、钢筋。面对困境,首钢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改革。从1995年起,首钢平均每年投入资金7亿元对生产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大量淘汰落后产能,试水芯片、机器人等高科技行业,中国第一个机器人就出自首钢莫托曼机器人有限公司。1999年,首钢股份上市,成为我国首家采用向法人配售和上网发行相结合方式发行的股票。(2002年7月9日《北京日报》1版,《钢铁将军改了姓》)

上世纪90年代末,经过环境治理的首钢吸引野鸭过冬。杨国东摄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首钢将原来的一个法人管八大公司改革为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将具有经济实体性质的单位、部门分立为34家子公司。改革后,一些原来经营困难的子公司,努力开拓社会市场,取得明显效果。脱胎换骨的首钢,从传统钢铁企业变为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企业集团。(1997年12月11日《北京日报》1版,《首钢经济效益全国同行业中夺亚军》)2003年,首钢全年实现利润5.9亿元,增长31.1%。(2004年1月3日《北京日报》1版,《去年首钢实现利润5.9亿元》)

1997年12月11日,《北京日报》1版

然而,在国企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他们的生活遇到困难。针对这一新情况,北京下大力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2002年3月9日《北京日报》1版,《关心弱势群体完善社保体系》)社保制度的完善,为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就这样,在面向市场的全面改革中,众多像首钢这样的北京国企实现了脱困和新生。到2000年时,全市190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已有153户完成改制,改制面达到80.5%;1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亏损企业的扭亏面达到80.7%。国有经济摆脱低速低效局面,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01年7月10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国有经济步入良性循环》)

1998年1月17日,《北京日报》1版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时,北京从微观到宏观、从单项到综合配套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果,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科研机构不再“吃皇粮”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指出当前国民经济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北京紧紧抓住调整产业结构这条主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00年,以钢铁研究总院为主要发起人的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向社会募集资金8.8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国内高新技术企业首次募集资金最多的一家。(2000年6月15日《北京日报》6版,《院所改制“安泰”上市 募集资金8.8亿元》)当年,北京市有67个市属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申请向企业化转制,科研院所不再“吃皇粮”,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走向市场,极大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0年10月11日《北京日报》1版,《科研机构不再吃皇粮》)浓烟滚滚的烟囱不见了,震耳欲聋的机器搬走了,一座座花园式的厂区和宁静的厂房在京城开枝散叶。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到首都经济的大旗下,彻底改变了首都工业的面貌。(2001年11月3日《北京日报》1版,《高新产业乘风破浪》)

2000年10月11日,《北京日报》1版

也是在2000年,北京发布《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提出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在一系列政策促动下,世界级核心技术不断涌现。2001年,中星微研发出中国首枚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星光一号”,次年即凭借核心技术成为微软的合作伙伴。2003年,星光系列芯片在世界多媒体芯片市场占有量居第一位,这是中国首次在芯片领域领先国际水平。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生物疫苗方面,北京科兴生物研发出全球第一支“SARS灭活疫苗”和与美、英、瑞士同步的“人用禽流感疫苗”。“疫苗等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目前有能力实现原始创新的高新技术领域,我们正在把握一个未来巨大增量的市场。”科兴总经理尹卫东说。(2007年4月28日《北京日报》1版,《中关村自主创新“集群升级”》)

2008年的中关村大街夜景。王慧明摄

2009年,北京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中关村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技术创新再升级。到2012年秋,中关村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创新经济体。(2012年9月12日《北京日报》2版,《电子一条街变身创新一条街》)

2012年9月12日,《北京日报》2版

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金融、旅游、文创、房地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前夕,北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

(4)开餐厅手续两小时办完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市场的作用从“基础性”上升到“决定性”,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为了更好地释放市场活力,北京将新时期的工作重点放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到“十二五”期末,北京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已由300多个工作日缩短到109个工作日,“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推行。(2016年1月23日《北京日报》6版,《“十二五”七大亮点写出漂亮答卷》)

2016年1月23日,《北京日报》6版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实施,北京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准入环境,并通过完善和畅通企业退出制度和渠道,实现经营主体设立、经营、退出便利高效。

北京作为全国首批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根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开办企业是考察一个国家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在世界银行2017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显示,2017年,在北京开办一家企业需要7个环节,历时24天。2019年,孔先生打算在王府井步行街开家餐厅,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这家餐厅竟成了全市首例仅用两小时就办下来的新公司。当天下午,他就在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领取了装有营业执照、公章、发票和税控器具的服务包,并通过北京农商银行入驻窗口完成了现场开立银行基本账户。(2019年5月14日《北京晚报》5版,《从申请到领照开户 两个小时全办好》)

2015年11月9日,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运行第一天,人们在大厅等待办理业务。吴国才摄

在企业退出制度方面,本市深化破产制度改革。2024年4月,市发改委等21个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深化破产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不仅帮助破产企业解决财产处置、税务处置、股权变更等一系列难题,还帮助企业重整再生。通过吸纳多种类型金融机构、行业组织以及专业服务机构,完善资产交易及配套服务体系,为破产企业重整提供“一站式”专业化融资服务。《措施》可以有效推动本市破产办理进一步降成本、提质效,助力企业重新找回利润增长点。(2024年4月2日《北京日报》2版,《45条措施助企业降成本再出发》)

2023年12月8日,《北京晚报》2版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截至去年12月,北京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0到6.0版改革方案、1270多项改革举措,实现营商环境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助力我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大幅提升,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领先。(2023年12月8日《北京晚报》2版,《北京营商进入全面整体优化升级新阶段》)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编辑:张品秋,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