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盘点 | 7月,这些人和事感动你我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海萍 李拓

2024-08-01 10:18 语音播报

热点
进入
暖盘点
看更多
+ 订阅

七月的温暖,来自赛场,来自身边。

这个月,我们见证了巴黎奥运会的燃情开幕,被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而鼓舞;也看到了莘莘学子圆梦青春、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激动时刻,被他们和家人分享喜悦的温馨瞬间而打动;这个月,各地的降雨牵动人心,危难时分涌现出的平凡英雄,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身边的善良和美好。

心怀热爱,就是当打之年

年过半百,你还会为梦想拼一把吗?正在举办的巴黎奥运会上,61岁的倪夏莲和58岁的曾志英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年龄不是问题,追梦什么时候都不晚。

倪夏莲

作为本届奥运会乒乓球项目年龄最大的选手,倪夏莲1963年出生在上海,20岁时代表中国出战获得世乒赛冠军;从国家队退役后移居卢森堡,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乒乓女皇”;37岁时拿到悉尼奥运资格,并挺进女单16强,之后北京、伦敦、里约、东京四届奥运会次次不落;60岁时获得世界冠军,书写了一段难以复制的乒乓传奇。

曾志英

58岁的曾志英,是本届奥运会年龄第二大的乒乓球选手,仅次于倪夏莲。在中国互联网上,很多人也叫她曾之颖。1966年,曾志英出生在河南,17岁进入中国国家队,后来由于发展不尽如人意,加之打法不适应等问题,20岁时退出了国家队;23岁受邀到智利执教,后来选择经商;53岁时以业余选手的身份恢复了乒乓球训练;57岁时一路打进了智利国家队,今年首次参加奥运会。

说起来,倪夏莲和曾志英41年前还是隔壁宿舍的中国乒乓球队队友。如今巴黎再见,两人既惊喜又感慨,她们脸上的笑容和拼搏的精神也感染了很多人。

年逾花甲的倪夏莲在职业生涯里几乎从未停下脚步,在她看来,运动员延长运动生涯并保证竞争力的最大秘诀,就是对比赛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责任感。每次训练课后,她都会复盘。她曾说:“既然上场就要打出精彩的表现,今天永远比明天年轻。”

中途转去经商的曾志英,时隔30年重拾乒乓球拍。2004年看到儿子沉迷电子游戏,她想通过体育运动转移孩子注意力,就拿起球拍教孩子打球,她觉得要做点什么成为孩子的榜样,于是就报名参加了智利的全国比赛。“我想法很简单,就想让孩子们看看妈妈拿奖杯的样子啊。”

是妈妈,也是女儿。曾志英一路打到奥运会,家里92岁的老父亲也在熬夜观战,为她加油。曾志英说:“我爸从小培养我打乒乓球,我们的愿望都是参加奥运会,虽然之前没实现,但我现在58岁,我爸看到他的女儿实现了这个梦想。只要我身体允许,我会继续打乒乓球!”

7月27日,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的“百岁之战”引起关注。58岁的曾志英对战46岁老将、黎巴嫩选手玛丽安娜·萨哈基安。尽管曾志英最终以1:4的比分败下阵来,遗憾地结束了首次奥运之旅,但她说:“还是很开心,毕竟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下一届奥运会还会来吗?

倪夏莲说,只要具备竞争条件,她就不会轻言放弃。“永远不要说‘永远’,很难想象自己离开球场的日子,我对乒乓球的感情当真是依依不舍。”

曾志英说,这次奥运参赛经历给了她极大的鼓舞,也让她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将乒乓球生涯尽可能延续下去,“争取参加四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

岁月能改变我们的容颜,却动摇不了坚定的梦想。只要心怀热爱,任何时候都是当打之年!

“妈妈,我考上清华了”

家,是我们憩息的港湾,家人的爱和支持,是我们前行的动力。7月,随着各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发出,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家庭收获喜悦的瞬间。

“王传祈,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在浙江温州,从业16年的邮政投递员王小蒙,今年给自己儿子送去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是他从业以来最特殊的一次投递。当他郑重地把快件交到儿子手中时,父子俩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抱作一团。

儿子王传祈说,爸爸的工作平凡而伟大,他很努力很勤奋,在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没有任何怨言,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像父亲一样勤奋与努力,并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这一刻,他终于实现了梦想,爸爸也为他骄傲。

在四川绵阳,北川中学的母翰尧今年高考取得了722分的好成绩。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他第一时间去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2006年,母翰尧出生于北川,2008年,他的母亲不幸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妈妈的离去给他的生活烙印了创伤,但母翰尧依然保持着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一步步向上向善,如今带着通知书来到母亲遇难的地方,就是想表达对母亲的纪念,告诉妈妈,“我考上清华了”。

一份薄薄的录取通知书,承载着孩子的梦想,也寄托了家人的希望。正因这样,那些“拆箱”时刻才变得非同凡响。

在江苏泰州,男孩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第一时间交给病重的奶奶,原来奶奶在寒假期间生了重病,两人拉钩约定:“不许走,要一起拆录取通知书”,如今奶奶做到了,他也做到了。祖孙俩一同见证了这份喜悦。

在云南昆明,女孩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爷爷正在放牛,她特意留着等爷爷回来亲手拆。拿着录取通知书,爷爷仔仔细细地翻看,足足端详了二十多分钟,她能看出来爷爷特别开心,从农村一路走出来很不易,她曾想过辍学,是家人的支持让她走到今天,她很庆幸自己一直选择读书。

看着这些幸福“拆箱”,曾经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了。愿每一位学子都能不负韶华继续为梦想而奔跑,勇敢追逐星辰大海!

用做好事来纪念最心爱的人

盛夏7月,全国多地进入主汛期,不少地方接连降雨引发关注。

在河南漯河,我们记住了一位名叫刘涛的好心人。大雨中,路面窨井盖被积水顶开,他化身“人形警示牌”提醒路人绕行。

刘涛是漯河市清源供水有限公司管网维修工人,7月16日上午,公司一名同事的私家车因受暴雨影响滞留在泰山路与民主路交叉口附近,他和几个同事正帮着一起推车,但雨越下越大,推了好久也没推动。

就在几个人商量先将车放在原位置准备回去的时候,刘涛转身后退一步,踩到了窨井盖的边缘。身为管网维修工人的他对窨井盖十分敏感,第一时间觉察到了不对劲,积水过多时,窨井盖很容易被积水顶开形成漩涡,万一有人稍不留神踩空,下水道的虹吸力量非常大,被吸进去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找到窨井的位置,刘涛拿着路边环卫工人使用的笤帚向周围捣了几下,确定后在窨井盖旁指挥着往来车辆和行人不要从这里走。

后来,刘涛干脆将窨井盖搬起来靠在腿上,避免一些车辆和行人涉险冒然冲过来。他还让同事给他拍了一个现场说明的视频发到群里并拜托群友转发,提醒大家出行时最好绕过该条道路。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他把窨井盖移到道路旁,并放上隔离路障、笤帚作警示,观望了一会儿才离开。

当天,刘涛暴雨中当“人形警示牌”的视频在网上传开,很多人被他的善良所感动。可只有他知道,这样做还是为了纪念刚逝去的妻子。

7月8日,刘涛的妻子潘东亚为救一名落水儿童不幸溺水身亡。被救下的孩子和他们的小儿子同龄,都是9岁。妈妈去世后,小儿子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二十岁的大女儿已经懂得了母亲的选择,她在朋友圈写道:“我想这份爱会由我和弟弟还有老爸一直传递下去,也希望您下辈子可以自私一点。”

没想到,在刘涛丧假后回来上班的第一天,也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了一份善意。他说:“当‘人形警示牌’不是出于我的本职工作,而是一种本能。我理解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发生。我愿意以后多做好事,让她(妻子)永远都记在我心里。”

致敬!了不起的爷爷

就像刘涛说的,救人不是本职,是本能。同样令人敬佩的71岁老人唐克明,时隔25年在同一地点救下同一个人,也正是出于善良的本能。

7月17日,在湖南益阳砂子岭村,徐灿独自开车回家的途中,不慎连人带车坠入池塘,危急时刻,71岁的老人唐克明跳入水中,成功将她救起。

事后老人回忆,当时他正在家中做晚饭,突然听见外面传来呼救声,就立刻走出家门,看到水塘中的汽车车头逐渐被水淹没,驾驶员的脖子被车窗卡住。他迅速跑回家取来铁锤,毫不犹豫地跳下去准备砸窗救人。唐克明用铁锤敲击玻璃边缘,破窗后他又小心地将碎玻璃清理干净,以免徐灿在钻出来时被划伤。随后,他使劲把徐灿从车内拖了出来并救上岸,唐克明说,“当时周围没有一个人,我来不及多想,只想着一定要把她救上来。”

几天后,村里给唐克明授予了“见义勇为好村民”的称号,徐灿也亲自登门感谢老人的出手相救。没想到,谈话中徐灿得知这竟是唐克明第二次救自己,25年前,当时还是一年级学生的徐灿,在同一地点不慎落水,也是唐克明第一时间将她救起。这奇妙的缘分,让两人都感叹不已,徐灿感激地说,“唐爷爷救了我两次,就是再生父母!”

时隔25年,他人有难,两次都毫不犹豫跳入水中施救,唐克明老人了不起!

让人感动的还有另一位老人。

在四川达州市,连日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隐患,7月14日,73岁的老人刘天文出门途中敏锐察觉到不对劲:不远处的电线杆倾斜扯断了电线,屋门前的坝子出现一条长长的裂口,裂缝处还在不停往外冒泥浆,发出间歇声响。再远一些的坡上,一棵高大的树木轰然滑落,地面发生了明显位移……种种迹象表明,有危险将要发生。

刘天文当即大声呼喊邻居名字,并拨打村干部电话说明情况,在村干部赶来前,刘天文继续四处奔走、挨家挨户提醒大家马上离家避险。巡逻的村干部赶到后,仅仅一个小时,在家群众23户34人全部转移安置,又一个小时后,该地段发生山体滑坡,但由于刘天文预警预报及时、镇村干部组织人员迅速撤离,全村无伤亡!

事后,刘天文获得了镇党委政府奖励的2万元,接受表彰时老人只是说:“没有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是我做的最高兴最骄傲的事情。”

胆大心细、淳朴善良的老人,了不起!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凡。那些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熠熠发光的平凡人,总能带给我们感动和向上的力量。

在河北邯郸,43岁的冯志亮已经在公交集团工作了15年。前段时间,他用中英文报站的视频被乘客发到网上后,一下子火了起来。

“Dear passengers, welcome to take the bus No.38.”用当下的流行说法,简直太city了!也难怪有网友称,这是两块钱坐出了航班的感觉!

冯志亮说,双语报站的缘起,是一年春节一位外国乘客上车后,他说了一句“Hello, Happy New Year! ”外国朋友竖起大拇指说“Very good, Happy New Year!”这让他觉得把英语融入工作中,不但能和外国朋友沟通交流,还能更好地提升公交系统的服务质量。

说干就干,冯志亮从零基础开始学英语,网上报班、找资料、用翻译软件……每天送走最后一拨乘客后,冯志亮回家收拾完已是晚上9点左右,即便这样,他也要坚持学习一小时。就连白天公交车间休的20分钟,他也不放过。

经过三年的努力和准备,冯志亮自2023年年初起,在乘客最多的晚高峰开始双语报站。第一次尝试时,他其实有点紧张,但心想总要迈出这一步。乘客的鼓励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后来,他又开始尝试用双语推介邯郸的历史文化,如今又在整理成语故事,准备以后向乘客介绍。

对一名公交车司机来说,这样的服务显然有些“超纲”了,这也是冯志亮让人觉得闪闪发光的原因,在一件事上做到极致,不断提升自己、点亮他人。正如他所说:“虽然我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但可以通过在服务工作中多作贡献,让人生无悔,活得精彩。”

在重庆,一位名叫郭重智的老厂长,坚持寻找20年前的职工分772万拆迁款。

今年满70岁的郭重智是原重庆通用阀门厂(曾用名重庆大渡口阀门厂)厂长,去年3月,在停产近20年后,这个厂子因厂房拆迁获得了一笔约772万元的补偿款。在工厂原职工大量失联的情况下,郭重智用一年多时间,带头整理出一份406人的分配员工名单,并经过反复斟酌,多次协商,最终形成拆迁款分配方案。

在郭重智看来,这笔补偿金更像是一种企业福利。“工资台账上有职工名字,白纸黑字。把福利送到每个职工手上,这是企业的传统,也是我作为厂长的责任。即使有些人走了(去世),也要让家属拿到福利。”

截至目前,共有371名员工及其家属领到了补偿款,还有35名职工了无音讯。郭重智曾公开承诺,再等两年,等到2025年12月31日后,再对余款进行二次分配,“尽人事,听天意。到时候,我也问心无愧了!”

时隔多年仍心系员工,不辞辛苦忙于琐碎又巨大的整理工作,坚持寻人,这样重情重义的老厂长让人敬佩。

江西上饶,今年54岁的辅警郑全卫11年来在执勤路口守护行人。

在上饶市中心广场的五三路口,4条长约30米的斑马线围成的区域,是郑全卫执勤的地方。7月9日下午,一位网友在下班路上,偶然抓拍到了暖心的一幕,视频中,一名交警帮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挑起扁担,他一手扶着肩上的扁担一手搀着老人,走过了闹市区,没想到这一幕发到网上后,在评论区引发了“爱的接力”:

“这位交警经常扶老人家过马路,是上饶榜样!”

“我儿子从一年级经过这个路口去上学,他经常牵起他的手过红绿灯。”

“之前做志愿者的时候捡到一个又聋又哑的小孩,是这个交警接手让小孩顺利找到家人的。”

“我是送外卖的,跟他太熟了,每次闯红灯被他看见总是很严肃的。”

……

很多网友表示见过这位“熟面孔”,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晒照片,列举这位警察的助人事迹。

对于市民的表扬和大家的喜爱,郑全卫表示:“警服在身,责任在肩,服务人民就是责任,而这些都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11年的时间,郑全卫帮助了多少人可能自己都记不清,但被他帮助过的人却因为一条视频汇聚在一起,称赞他是人民心中的英雄。只要认真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再平凡的人也会绽放自己的光芒!

八月开启,步履不停。愿每个人都怀揣希望、保持热爱,奔赴下一个目标!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潮新闻客户端、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人民网、上游新闻、红网、上饶公安局微信公号、@九派新闻、@钱江晚报、@中国妇女报等


编辑:王海萍,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