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1 15:45
中轴线是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被誉为“北京城的脊梁和灵魂”。它既是一条建筑轴,更是一条文化轴,在历代文人笔下也多有展现,或写史、或记景、或抒怀,诗情盎然、意境优美。
龙首之曜:钟鼓楼
钟鼓楼是坐落在中轴线北端的古代建筑,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初为中心阁,又名齐政阁(楼),其位置在今鼓楼稍东。元代熊梦祥《析津志》称:“齐政楼,都城之丽谯也。”丽谯,即华丽的高楼。明永乐十八年(1420)重修钟楼,嘉靖十八年(1539)重修鼓楼,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钟楼。
中轴线被视为京城“龙脉”,钟鼓二楼前后纵置,楼脊饰以龙首,中置连珠,气势壮观。元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宪寻游大都时登临,即兴赋《登齐政楼》诗:“层楼拱立夹通衢,鼓奏钟鸣壮帝畿。万古晨昏常对待,两丸日月自双飞。寿山树色笼佳气,御水波光荡落晖。手把阑干频北望,心如征雁独南归。”诗人既赞咏鼓楼规模的高大,钟鼓之声的悠远,积水潭水波浩荡,也表达了登高凭栏遥望的思乡之情。
晚清直隶天津人樊彬在《燕都杂咏》中,描述了黎明时分撞击钟鼓,天色将明的景致:“百尺中心阁,高台迹未迷。晨昏钟鼓击,翘首白云齐。”
中轴线第一桥:万宁桥
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纵跨中轴线玉河之上,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该桥地处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清代《日下旧闻考》引元代《析津志》称:“万宁桥,在元(玄)武池(今什刹海)东,名澄清闸,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重修,虽更名万宁,人惟以海子桥名之。”因该桥地处中轴线北端,故有“中轴线第一桥”之称。
万宁桥历史悠久,多为历代文人所吟咏,赞美之诗文多达数十首。
“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于万宁桥畔送友人南归时,赋诗曰:“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金沟河即金水河,海子桥即万宁桥。由此可见,当时万宁桥不仅是漕运船只经过之地,还是南北旅人的迎送之地。至元年进士宋本《海子诗》曰:“渡桥西望似江乡,隔岸楼台罨画妆。十顷玻璃秋影碧,照人骑马入宫墙。”描绘了万宁桥一带颇有江南水乡之色,且岸边楼台林立,距离皇宫较近。
到了明代,诗人笔下的万宁桥景色依然秀美,并称之为“越桥”“月桥”。明代成化年进士张诩《越桥》诗曰:“一水通沧海,长虹跨碧川。往来多犊载,去住或渔船。百货日中市,千金酒处捐。风前歌窈窕,月下舞婵娟。”但见万宁桥下船来舟往,沿河两岸街市众多,一派歌舞升平景象。清代礼部侍郎钱载《月桥作》云:“皇墙一带步周遭,桥外春多欲唤舠(dāo)。日气晓蒸云气暖,钟楼新出鼓楼高。水将鸭绿浓谁染,柳解丝黄半未缫(sāo)。簇簇人家檐色动,花风后杏却先桃。”展现了万宁桥一带的绮丽风光。
中轴线之巅:景山
景山明代也称万岁山,有“中轴线之巅”之美誉。明清时,因地处皇城之内,只有近臣才能随帝后登临于此,吟诗唱和。
明初进士王洪《奉和胡学士光大侍从游万岁山》诗曰:“春树隐宫鸦,春风满殿花。洞门深处暖,云阁望中赊。绿水明瑶席,青山转翠华。”但见初春时节的景山甚是秀丽,一派生机盎然。而永乐年大学士杨荣《恭侍御游万岁山》诗曰:“翠巘(yǎn)巃(lóng)嵷(sǒng)接上台,黄金为殿玉为台。葳(wēi)蕤(ruí)宝树含空秀,缥缈烟霞照日开。金露玉虹云外耸,方壶瀛岛海边来。”
明代三朝重臣金幼孜曾赋《秋日登万岁山》诗:“万岁之山高插天,远摩苍翠凌紫烟,琼楼玉树何娟娟。莺啼白昼出深谷,缟鹤岁久巢松巅。洞门阴阴苔藓碧,石涧九曲通流泉。日转金舆经翠巘,风回仙伏度花前。天香遥散广寒外,紫翠近落瑶池边。方壶员峤果安在,阆风瑶圃徒虚传。偶来登览上绝顶,便欲振袂凌飞仙。凌飞仙,坐阅天地长不老,上下日月同周旋。”文辞华丽,将景山之高、景色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秋日登临景山,乃是一大乐事。清康熙帝曾连续六年在重阳之日率文武百官登临景山,祈福纳祥,并御题《九日幸景山登高》诗:“秋色净楼台,登高紫禁隈。千门鸣雁度,万井霁烟开。翠拂銮舆上,云随豹尾来。佳辰欣宴赏,满泛菊花杯。”
冬日上景山,则可尽赏京城雪景。有“清初第一词人”之称的纳兰性德就于冬日雪后登临景山,即兴赋《景山》诗:“雪里瑶华岛,云端白玉京。削成千仞势,高出九重城。绣陌回环绕,红楼宛转迎。近天多雨露,草木每先荣。”雪后在此眺望京城,既有“高出九重城”之感,又赏银装素裹之景,令人情趣盎然。
九门之首:正阳门
正阳门为明清两朝北京内城正南门,俗称前门,素有“九门之首”之称,其前身为元代丽正门。正阳门坐北朝南,集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明永乐四年(1406),营建北京宫殿和城垣时,将元大都城南垣向南拓展近一公里,丽正门之名沿称。永乐十七年(1419)始建新城门,仍称丽正门。正统二年(1437),改为正阳门。
元代丽正门的位置,约在今天安门广场中部。《析津志》载:“正南出周桥,灵星三门外分三道。中千步廊街,出丽正门,门有三,正中惟车驾行幸郊坛则开。”
元代时,丽正门附近风景优美,诗人多有吟诵。如欧阳玄《京城杂咏》诗曰:“丽正门当千步街,九重深处五云开。鸡人三唱万官集,应制须迎学士来。”宋褧有《七月八日晓晴暂出丽正门外》诗:“晓凉门巷柳阴蝉,九陌晴泥著锦鞯(jiān)。到处帘栊(lóng)尽相似,巧棚人静五生蔫。”
明代改称正阳门后,更成为中轴线上一景。正统年进士倪谦曾登临正阳门,赋有《游正阳门》诗:“兹晨值休沐,高步城南楼。徘徊俯层构,一览八极周。”晨光之中,登临箭楼,一览八方之景,令人心旷神怡。
未修建北京外城时,正阳门外仍为郊野。清初诗人顾梦游到此寻游后,赋《腊八日水草庵即事》诗:“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通天之桥:天桥
天桥地处中轴线南段,清《光绪顺天府志》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因是明清帝王到天坛、先农坛祭祀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天桥初为拱桥,呈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光绪三十二年(1906),高桥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后经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但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2013年底,复建的天桥在老天桥旧址的南侧建成。
清代中叶,天桥一带尚为郊野之境,乾隆年进士张问陶有《天桥春望》赞曰:“种柳开渠已十年,旧闻应补帝京篇。天桥南望风埃小,春水溶溶到酒边。明波夹道且停车,人为临渊总羡鱼。尘外濛濛千树柳,随风绿到第三渠。城南车马太匆匆,坛树孥云返照红。几个闲人临水立,任他疑作信天翁。”
自晚清到民国,天桥吸引了大量的传统艺人到此献艺,渐渐形成独特的“天桥文化”。清末民初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十首》中便描绘天桥的胜景繁华:“垂柳腰支全似女,斜阳颜色好于花。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天桥桥外好斜阳,莫怪游人似蚁忙。入市一钱看西子,满村叠鼓唱中郎。”以浓墨重彩描绘了天桥的酒旗、鼓声、戏曲声,热闹非凡,让人流连忘返。
京师南大门:永定门
永定门又称正阳外门、永安门、永昌门,因地处北京城最南端,故有“京师南大门“之称”。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主建筑包括城台、箭楼、瓮城等,是北京城中轴线的南端起点。1957年城楼、箭楼相继拆除。2004年复建了城楼,成为中轴线的标志。
明清帝王巡幸南苑时,必经永定门,多留下诗作。清康熙帝赋诗曰:“雉堞连云拥帝居,河山千载固金汤。太平门外安澜日,永定门中望远洋。”由此可见永定门的雄伟壮丽。乾隆帝曾赋《永定门外》诗三首,赞誉城外的景致:“一夜云容聚散争,晓来春宇丽新晴。轻烟宿润相融冶,颇喜青郊物向荣。”“土囊风息不扬尘,微雨从看捷有神。恰值鸣梢向南苑,试蒐(sōu)兼为一行春。”“群称地润知诚否,毕竟亲觇(chān)始慰心。却惜一犁犹未及,绿畴何以发秧针。”写景之时,抒发对春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