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言“绑架”是对美德的侮辱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01 17:59 语音播报

锐评

时下,有个词挺火,名曰“道德绑架”。打开各类社交媒体,凡带有相关标签的帖文,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关讨论常见于如下场景。比如,公交车等“慢吞吞”的老人挨个上车、坐稳再启动算浪费时间吗?早晚高峰的地铁上要主动给孕妇让座吗?坐高铁邻座有哭闹不止的婴童该怎么办?评论区里两方争论不休。有人觉得,谁家都有老弱病小,忍一忍、帮一帮也就过去了;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非亲非故凭什么要我照顾”,还得问一句,“这是否算得上一种‘道德绑架’?”

首先言明,道德是法规底线外一种内心的自觉和追求,其以尊重权利为前提。也就是说,如何处置类似情形,完全归于个人选择。至于“道德绑架”,说的是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若有人以嚣张态度乃至暴力举止要求别人做这做那,当然会引发众怒甚至触犯法律,这样的事也确实发生过。可惯常语境下,主动礼让、表达善意的人,难道真是“被绑架”了吗?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曾这样描述,“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不管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还是遇人遭困搭把手,很多时候都是共情心理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千万个体的涓滴善意,汇聚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向上向善的澎湃暖流。轻言“绑架”是对概念的滥用,更是对美德本身的侮辱。

话说回来,类似争论频现,恐怕多少也带着些情绪。表面上看,时代不断变迁,社会结构和生活习惯都在变化,身处陌生人社会中,道德稳定公序良俗的功能逐渐被刚性的法律所弱化。但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都是网络放大了冲突争端。个别极端奇葩的案例不断发酵,才导致某些人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大谈“情分与本分”。

社会的道德建设与“道德绑架”本就是两码事。警惕以道德之名越界,也要防范打着“拒绝绑架”旗号的冷漠。说到底,寻求帮助不能不依不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非理所应当。理解和尊重彼此的需求和感受,方能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杂谈万象,文论是非

编辑:汤华臻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