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日落、夜游,游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文化
2024-08-02 14:0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7月27日

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已历经700余年

如同一本百科全书

蕴含着从古到今

劳动人民创造的、动人的文化与历史

本期,让我们一起深度游北京中轴线

逛坛庙、看日落、夜游

感受古都北京的文化魅力

古建、日落、夜游,游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文化—— 古建、日落、夜游,游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文化——


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


许多夏季的黄昏,我们都在太庙静穆的松林下消磨,听夏蝉长鸣,懒洋洋地倒在藤椅里。享受安静,并不要多说话,仰望松林上的天空,只要清淡的喝几口香片茶。各人拿一本心爱的书看吧,或者起来走走,去看看那几只随着季节而来的灰鹤。


——林海音《苦念北平》


古建、日落、夜游,游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文化——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

古建、日落、夜游,游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文化——

太庙的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庙还以古柏著称,树龄多高达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

古建、日落、夜游,游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文化——

辛亥革命以后,太庙于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现名“劳动人民文化宫”。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稷坛


穿过古柏参天,处处都是花圃的园林,来到这个社稷坛前,突然有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在庄严的宫殿建筑之前,有这么一个四方的土坛,屹立在地面,它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这图案使人沉思,使人怀古。遥想当年帝王们穿着衮服,戴着冕旒,在礼乐声中祭地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他们在庄严中流露出来的对于“天命”畏惧的眼色,你仿佛看到许多人慑服在大自然脚下的神情。


——秦牧《社稷坛抒情》


古建、日落、夜游,游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文化——

社稷坛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的西北侧,与天安门东北侧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相对,一左一右,体现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设计原则。

古建、日落、夜游,游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文化——

明清时期,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以汉白玉砌成,象征着“天圆地方”,坛上铺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墙也按方向覆盖四色琉璃瓦。坛四周有三重围墙,内墙四面各辟一座汉白玉门,名“棂星门”。中间一道名“坛墙”,坛墙与外墙之间,北有拜殿和戢门,西有神库和神厨、宰牲亭等。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拜殿中。1928年,社稷坛被命名为“中山公园”。



天坛


天坛,就是这样一个让人们被日常琐碎生活揉搓得皱巴巴的心,可以舒展得如花盛放如天空爽朗的地方。这叫作“画为媒”呢。


——肖复兴《天坛六十记》


古建、日落、夜游,游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文化——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手拿天坛公园祈年殿造型的祈福冰激凌,和祈年殿来一张合影,已经成为朋友圈的打卡新方式。冰激凌有草莓、芒果、抹茶和巧克力四种口味。炎炎夏日,边逛边吃,在古老的皇家园林中感受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

古建、日落、夜游,游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文化——


古建、日落、夜游,游北京中轴线感受古都文化——

天坛公园以弘扬天坛特色文化内涵为出发点,推出全新文创空间“天坛拾光”,2022年12月,天坛公园“天坛拾光”文创空间成功入选“2022北京网红打卡地”,是“天坛福饮”“天坛福宴”之外又一处寻味天坛文化的好去处。





作者:

文旅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